第02:财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书,只因快乐
张晓燕

  作为我校2013“十大感动财大人和事”的典型之一,图书馆的学霸叔程启坤大伯彻底火了。程大伯8年坚持翻阅2800册图书的事迹一经报道,不仅被全国各大小媒体纷纷采访、报道,就连人民日报微博、央视新闻微博等国家级媒体也相继转载、报道。现在的程启坤大伯成了浙财大校园名人,不仅走在校园里有不少同学纷纷和他打招呼,在图书馆看书时,时不时也会有学生过来和他交流,甚至与他合影留念。 

  然而伴随着学霸叔的出名,质疑声也开始不绝于耳。“8年翻阅2800册图书,平均1年350本,是一天看一本书吗?”“按照大伯一天看一本的速度,只有漫画书能翻完的吧?”“读了这么多书,却还是个扫地的,书都读到哪里去了?”在这个浮躁的一切以实用和功利为落脚点的社会,阅读成为了一件奢侈品。面对种种冷嘲热讽,不禁让人胆颤心寒,不禁让人心生疑问:你爱读书吗?你为什么要读书? 

  一个人,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读书,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基础;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读书,是在为自己的前途开拓道路;而在五、六十岁依然能坚持读书时,则是为了自己的身心愉悦。正如程大伯所说的,看书对他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乐趣,是一种心境,更是他的精神支柱。可惜这个简单的道理却被多少所谓的读书人所忽视,读书的功利性、目的性伴随着内心对地位、金钱的渴望而日益昭彰。读书可以是为了应付考试,可以是为了获得各种证件,亦可以是为了职称评审、课题发表,唯独不再是人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对内心世界的自省,对个人灵魂的洗涤。 

  网上曾有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大陆18到70岁国民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远低于欧美国家,甚至低于开发中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在中国,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不到一本。如今两年过去了,随着电子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或许国人现今的阅读量连这都难达到了。记得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作者是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他在文章里一针见血的指出如今的中国人丢失了阅读的传统,沉迷于ipad和手机游戏之中。令人汗颜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所说的确是事实。曾在香港的地铁上亲眼看到绝大部分港人会或捧着报纸或捧着书本在阅读,而内地的同胞则是拿着手机忙着更新朋友圈、打游戏;曾亲身体会到人在图书馆,捧着书本翻不了几页,手就下意识的摸出手机看看屏幕…… 

  不可否认,电子阅读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微博、网络文章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途径之一。但面对网络上碎片般蜂拥而至的各种信息,人们更偏向于对信息的获取,却疏离于消化与吸收。埋头于其中,你如何能享受到阅读时心智沉潜于宁静之中的那一份淡泊?你如何能体会到作者创作中喜怒哀乐跃于笔下的那一份情愫?你又如何能将之转化为一种生命的体验而充盈自己的内心? 

  程启坤大伯,这个只有相当于初中文化水平的保洁工,在全校、全国引发如此大的反响和轰动后,面对众多的赞美,他多次谦逊地表示感谢学校对他的照顾、感谢社会对他的关注;而对于那些质疑甚至嘲讽,他却泰然处之,“如果要问‘老程你还看不看书?’还不如问‘老程,你还要不要娱乐’”这是程启坤大伯的原话,质朴感人。读书对他而言,就是娱乐,他从中享受到的是无以替代的快乐。若非对书爱之深,受之深,又怎能有如此的胸怀和境界? 

  如今,程大伯每天依然在忙碌的工作之后,沉醉于图书馆一隅。在阅读的快感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今天,不妨让我们向程启坤大伯看齐,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阅读,发自内心的爱上阅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财经
   第03版:财经茶座
   第04版:财经
立德树人育桃李
守护钱塘母亲河 践行五水共治
图片新闻
读书,只因快乐
浙财大励志“学霸叔”火了 远在老家湖北的媒体要采访他
浙江财经学院报财经02读书,只因快乐 2014-03-31 2 2014年03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