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死神脚步无情地向他靠拢,当别人在叹息生命的悲哀,他却在嘱托家人完成临终心愿:捐献角膜、器官和遗体。用平凡人生最后的余热,温暖这个冬日。
12月25日,红十字志愿者俞立荣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家人按照他生前的愿望,捐献其角膜,并将遗体捐献给了浙江大学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成为余杭区又一位实现角膜、遗体同时捐献的志愿者。
生活不易 奉献不止
今年48岁的俞立荣是闲林街道方家山社区人,前几年与女儿一起迁居余杭街道凤联社区联兴路的一套廉租房。2009年,俞立荣被确诊为颈部淋巴癌。身患绝症的他没有被病痛吓倒,在治疗的过程中,媒体上的捐献故事让他思考着不一般的身后事。那是在2010年,俞立荣病情加重,在杭州化疗,无意中了解到器官、遗体捐献的事情。他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换种方式为需要的人们做贡献,为遭受不幸的家庭带去一丝信心和快乐。
回家后,俞立荣立即与女儿商量,主动联系余杭区红十字会,咨询有关志愿捐献遗体、器官事宜。在征得家人同意后,他向区红十字会提出了申请,郑重地在《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和《公民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表》上签了字。他开玩笑说,就“裸捐”吧,如果真到了离开的那天,只要身上还有用的“零件”都无偿捐献,遗体也捐献用于医学教学研究。
之后,俞立荣加入到眼角膜及遗体捐献志愿者队伍中,不管是住在方家山社区还是凤联社区,他经常主动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并随时向周边人群宣传器官捐献知识,甚至还关心着上虞市等外地器官遗体捐献者家人的情况。唯一收入只是病退工资的他,在供女儿读大学的同时,还不时地关心着别人。无论哪儿发生灾情,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都会接到这样的一个电话:“我刚在捐赠专户汇了200元,希望能为灾区尽点微薄之力”。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再劝他先养病照顾好家里,但他没有一次听劝。
在父亲的影响下,俞立荣24岁的女儿也于今年签署了捐献角膜及遗体的志愿书。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会精神。
如愿捐献 诠释大爱
或许,是渴望着赶到另一个无痛的国度迎接新年。12月25日晚,正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圣诞节欢乐的气氛中时,俞立荣在病房里安静的走了。女儿尊重他生前的遗愿,联系区红十字会、省防盲指导中心,帮助父亲完成了角膜、遗体的捐献。
12月26日,家人、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所在街道红十字会、区第二医院和社区有关工作人员为俞立荣举行了简单的告别仪式,感恩他的付出和奉献。他的床头,还整齐的放着红十字志愿者的胸牌和帽子。
在女儿签署《无偿捐献遗体接收表》后,俞立荣的遗体被工作人员送往浙江大学医学院,用于医学教学与科研。
女儿说,父亲在世时多次叮嘱,若过世后器官还有价值,希望全部移植给需要的病人,挽救他人生命,若器官组织病变,则希望遗体能用于医学研究教学,为医学院的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尽绵薄之力,他知道目前医学院学生缺少的是实体(遗体)的教学,所以愿意捐出遗体帮助医学生学习。他不会在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他身上做了什么,哪怕动错刀,他更在乎医学生跨出校门在治病救人过程能发挥他们的专长,今后不动错一刀!
俞立荣,医学院的“无语良师”的碑上又多了一个崇高的姓名。
在他的捐献志愿申请书上,他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活着,就坚强乐观地看着太阳每天升起!死了,就有尊严地让生命延续,回报社会,也给女儿留下一份精神财富。” (余杭区曹丽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