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在钱塘江畔一片荒芜的土地上,来了一批拓荒人。这里已经出了六和塔,过了云栖,对当时的杭州城而言,已是真正的荒郊野外。这批胼手砥足的拓荒人操场不种菜、不种稻,却热火朝天地叠砖加瓦。原来,他们要在这里盖一所学校。那时候的领头人肖流是一名抗战老兵,他以“小米加步枪”的抗战精神,以艰苦奋斗的延安传统,在短短的七个月时间里,建成了杭州机械专科学校,也就是后来的杭州船舶工业学校。在之江水浪涛拍岸的声音中,伴着朗朗书声,也伴着新中国船舶工业扬帆启航的隆隆机器声。
十多年前,还是在这片土地上,又来了一批办教育的人。这时的之江,已经随着钱江时代的到来成为热土。一水相依,绿荫抱山,风物宜人,正是读书的好地方。飞速前奔的浙江经济,急需大量人才的输血加盟。就在老船校的基础上,依托浙江工业大学母体办学,一所全日制本科学校———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诞生了。十年多的时间里,之江学院从一个新生的宁馨儿迅速成长为一所开设3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文、法、管理、经济、艺术七大学科门类的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紧密结合浙江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近8000人,教师500余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占39%,具有博士学位100余人。从学生到教师,都充满着一股朝气和闯劲。他们屡屡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上过关斩将,获奖折桂。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却已经渐渐在国内、省内赢得了教学质量优良,专业特色明显的美誉。
此时的之江人仍不满足。他们的天地更宽广,他们的心也在向更高处飞翔。
2012年的春天,之江学院与曹娥江畔的绍兴市绍兴县签订了迁校办学的协议。一个占地800多亩的新之江学院在绍兴柯桥的大坂湖旁拉开了帐幕。又是一轮新的创业。工期紧,工程量大,质量要求严格,盛夏的高温里,之江人把苦和累当做家常便饭,铺管道、设网线,修缮教学楼。渐渐地,宿舍的热水通了,智慧校园的网络通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临时图书馆、师生活动中心已能投入使用。它们将以崭新的面貌,抖搂的精神迎接9月15日新之江第一批师生的到来。
从六十年代老船校的艰苦创业,到新世纪初的之江学院,之江人“尚德致知、敢为人先”的精神薪火相传,始终未变。他们办学校,育英才的梦想从未褪色。钱塘江畔的弄潮儿,将在百舟竞渡、万商云集的“金柯桥”谱写高等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新华章。让我们想象这样一幅景象:一轮朝晖,映于江上,浩浩汤汤,散做万点霞光。一座之江新校在晨雾中喷薄而出,它既秀丽、更壮美,它如扬帆远航的新船,船长、舵手、船员个个精神百倍速,因为驶出江湾,将是万里蓝天,无垠海洋,将是他们大展身手、迎风翱翔的广阔天地!之江人深知,骐骥千里,鹤鸣九天,皆从足下始。他们将秉承“厚德健行”的工大校训,知行合一,去探索,去前行,为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水平独立学院而再一次出发!
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