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围绕“五共五链五提升”工作要求,立足人文学院发展实际,结合地方镇街发展特色,以“小青”系列为品牌,构建具有人文特色的校地融合党建品牌。
1.以育人为中心,平台共建,打造了铸魂育人新矩阵
人文学院和福全街道、漓渚镇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共建融合的方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人文学院与福全街道徐山村、龙尾山村、漓渚镇国兰家庭农场建立了四个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人文学院充分发挥传播类专业特色,紧紧抓住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组织师生积极投入兰文化宣传、电商直播、网络媒体宣传等。在漓渚镇,人文学院组织师生参与开展“兰韵共富”主题电商直播10余次,助力农场增收上千元;真正协助地方开启乡村振兴新模式;在福全街道,双方积极打造“专业+产业”新途径,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合义徐山”共富工坊进行直播海
报设计、共富直播间搭建、农产品包装设计等,设计作品被福全街道徐山村永久使用。同时,组织师生参与到福全街道福文化宣传、“一村一品”村庄logo设计、“福宝”形象IP设计等,将立德树人的育人品牌落实到乡村、企业、山间地头。人文学院联合共建双方,积极开展联合科研竞赛项目,积极组织优秀师生,多次开展实地调研,积极组织开展浙江省乡村振兴大赛、会展策划大赛等。同时利用暑假期间,组织10余支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福全街道、漓渚镇各村社,开展社会实践,挖掘文旅路线,其中人文学院“兰小青”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通过挖掘兰文化特色,开发文旅产业路线等,真正助力漓渚镇兰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团队也被评为之江学院优秀团队。
2.以发展为主线,资源共享,拓宽了农村共富新路子
人文学院积极推动福全街道、漓渚镇社会服务发展,进一步深化相关镇街共同富裕建设和区域治理,实现了共建双方互利共赢的目标。开展了社会培训服务。人文学院与福全街道教育总支签订共建协议,定期为福全街道中小学开展“三点半”课堂服务和暑期社会实践“小候鸟”服务,丰富镇街中小学生业余生活;同时积极开展“银铃”服务,为当地老年人居民提供公益普法、智能手机应用等服务。人文学院同时积极选派优秀教职员工,担任相关镇街所属企业科研专家、驻点指导员等,帮助相关政企突破科研瓶颈,提升产业发展。提升了公共事务管理。人文学院积极鼓励师生参与当地公共事务管理,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和服务支持。12月4日第十个国家宪法日,人文学院选派优秀法学专业师生,前往漓渚镇开始法律咨询等活动,短短一上午为四名居民提供了法律咨询;同时,人文学院积极选派法学专业优秀学生开展“小候鸟”法律培训、普法讲座、法律援助等公益性活动,提升相关镇街普法力度。在福全街道人文学院助力锦坞村进行共富新村建设,参与“基层治理六步工作法”的迭代升级。
3.以融合为契机,优势互补,奠定了校地协助新模式
人文学院和福全街道、漓渚镇开展深入调研对接,开展多形式、多层级的校地合作,通过高校+政府+企业、执法部门、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等合作方式,创新打造“1+1+N”校地融合新模式。人文学院与共建双方深入筹备产业学院建设,致力于新媒体产业发展、网络媒体建设等行业发展,双方计划共同投入资金和设备,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为双方在科技创新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资源,进一步推动新媒体发展和技术升级。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基地创业,对接镇街选派了舒洁雅无纺材料总经理、绍兴兴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等担任人文学院创业指导老师、职业规划师等,指导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创业实践指导、项目孵化的平台建设、职业规划大赛指导等。人文学院还选派专业团队,挖掘了漓渚镇“养兰人”故事,截至11月,已发布“养兰人”故事3篇,发布视频2个,极大地丰富漓渚镇兰文化建设;在福全街道,人文学院“福小青”积极为“一村一品”村庄logo设计、“福宝”形象IP设计等,努力丰富福全街道“福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