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财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05月15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湖诈骗时现 防范之心警存

  你是否曾被无数电话、短信轰炸过?是否在开心的网购时,碰到奇怪的卖家?是否因出于同情心但又犹豫不决,到底该不该给路人“借”钱?想在网上结交可信赖的朋友,又担心他会不会是披着羊皮的狼?利用网购、网络、电信、同情心等方式进行的诈骗不是传说中的故事,时常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上当受骗的同学,不仅在经济上蒙受损失,更在心理上,感情上难以接受。 

  吃一堑长一智,纵使骗局渐欲迷人眼,吾辈也要火眼金睛防风险。希望本版报道能让同学们敲响警钟,提高警惕。

   (淘宝骗局危险指数:★★★★★)

  诈骗源于淘宝  请注意

  “加入购物车—>立即支付—>输入密码—>确认支付—>确认收货”,简简单单几个步骤,心爱的商品就收入囊中了。快捷的操作与强大的物流,已经让淘宝等网上购物方式快速融入人们的生活。然而看似简单便捷的操作背后却暗藏“杀”机,淘宝诈骗事件层出不穷,诈骗手段变化多端,令人防不胜防。 

  越淘越伤心 

  据大二张同学称:自己曾经在淘宝时购物被骗1000多元。当时卖家声称发不出货因而提出退款,并问她退款是否到账。当张同学告之没有时,卖家称这是系统问题,要求她给出银行卡号和余额,并为其提供远程操作服务。远程控制中,卖家先关闭了电脑上的杀毒软件,紧接着植入木马病毒。之后,卖家以系统流程需要为由要求张同学用银行卡转账1元钱。当张同学按照指示划完1元钱后(此过程有输入银行卡密码),发现自己的账户里一下子少了1000多元钱,虽然马上意识到自己被骗,但是为时已晚。 

  遭遇淘宝骗局的不止张同学一人,我校有一名学生在淘宝购物后,在西门口的ATM取款机上,根据不法分子以客服人员名义的提示进行操作,被骗4600元;还有人在网上购买游戏装备时,付了钱却没收到商品。这些实际例子,反映了诈骗分子的狡诈,也反映了大学生涉世未深,容易轻信的特点。面对形形色色的犯罪花招,学生们一定要练就“火眼金睛”,不要轻易上钩。 

  买家购物有风险,卖家销售的风险其实也不小。一位同学在淘宝上开网店,出售—些手工制作的饰品。有客户联系她,声称要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但是需要卖家先交1000元的保证金才愿意进行交易。该同学在交完保证金后,买家却消失不见,1000元钱更是下落不明。 

  当诈骗行为愈发猖獗,人们丢掉的不仅仅是口袋里的钱,更是对交易方、对整个网购环境的信心与安心。 

  且刷且谨慎 

  常逛淘宝的亲们会注意到商家名字下方有一个小图标,这是商家信誉度的标志。根据淘宝的信用评定体系,淘宝会员每成功交易—次,就可以对交易对象进行一次信用评价,“好评”加一分,“中评”不加分,“差评”减一分。不同的积分值由不同的图标表示,如:一个钻石表示积分达到251-500分,而一个金色皇冠则表示已经达到50万至100万分。因此,商家们削尖了脑袋想要冲冠冲钻,以彰显自家的信誉度,吸引客流。如此形势下,“刷单大军”应运而生。 

  整个刷单过程已经形成定式:商家提出刷单要求和佣金,由中介将任务分配给“小兵们”,“小兵们”接到任务后开始疯狂扫货,给好评。而商家此时会发空货,等到“小兵们”传来好评截图,商家们就付款“打赏”这些“小兵”。 

  我校一名同学兼职成为一名“小兵”,本想赚点零花钱,没想到却遭遇骗局,损失惨重。这位同学声称,他用自己的钱拍下卖家的虚拟商品(点卡),充到指定的账号中。他以为不确认收货,钱就不会汇到卖家账户,到时候申请退款就可以了。殊不知,虚拟商品无需确认收货,只要买家成功充值了,钱会自动汇到卖家的账户。等到反应过来已经为时过晚,损失高达8000多元。 

  淘宝这种网上购物方式的出现,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与实惠,同时也成了不法分子牟取利益的温床。在网络监管制度尚未成熟的时候,参与其中的人们应该尽可能提高自身的警惕性,切勿随意泄露自己的支付宝密码、银行卡卡号以及相关信息,更不要为了贪图蝇头小利而落入骗局。             陈予倩  张晓慧

   (网络骗局危险指数:★★★★)

  诈骗源于网络  请注意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通信交流以及电子娱乐的多元化,网络诈骗案发生的频率逐年上升,仅在2014年一季度,下沙白杨派出所共接到网络诈骗案件120余起,同比去年上升22.5%,而其中占大部分比例的便是学生群体。数据的直线上升提醒我们在充分享受网络给我们带来便捷同时也要警惕其中潜在的危险。 

  网络诈骗的具体方式大体分为三类:1)黑客网络病毒盗取个人财产2)网友欺骗3)网络“庞氏诈骗”——以经济利益为诱饵的诈骗形式。当代大学生普遍养成了“手机不离手,电脑不离身”的习惯,由此很多人都被经历过QQ、微信好友借钱或者广告介绍兼职的事件,而危险也随之而来。 

  近日大一陈同学就在不明不白中被骗走1000余元。他的好友被骗子通过植入木马的手段盗取了QQ号,而狡猾的骗子通过查看QQ聊天记录了解了陈同学的个人情况,之后便冒充其友人身份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来获取信任,最后以想要网购某件商品而自己的卡中暂时没钱为由骗得了陈同学的生活费。 

  同样在网络上栽了跟头的还有大二的张同学。张同学是一名网游爱好者,打游戏的人都知道随着游戏业的发展众多周边产业也会随之产生,其中以代练行业以及虚拟道具交易最为火爆,张同学正是贪图方便选择了—家代练公司为其代刷,结果一个月过去了不但没有得到所谓的代练服务,连自己的账号也丢失了,拨打对方的客服电话也无人接听。又丢钱又丢帐号,真可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相比以上两则“平凡”的案例,我校大二的吴同学的经历则显得更加具有迷惑性。吴同学通过贴吧认识了骗子伪装的自称我校学生的小叉,由于同一专业,他们经常讨论交流有关信息技术的问题,随着交流的深入吴同学便开始对小叉的言辞深信不疑。一日小叉发帖以自己制作了一个特别的软件可以将手机当作鼠标使用并请吴同学试用为由,转发链接给他,吴同学并未生疑便连忙下载使用,而下载下来的软件起初确实也如小叉说的一样十分神奇,吴同学乐在其中并没有感觉什么异样,但逐渐的他发现电脑的运行速度明显变慢了,更令他吃惊恼火的是他的大量账号密码也已经被人修改无法使用了,为此他损失了将近1300元。 

  网络诈骗形形色色,方式层出不穷。“大学生的防范心理普遍较弱,一遇到熟人借钱或者是天上掉馅饼的情况,他们很难做出理智的应对。”白杨派出所的张警官这样说,“大多数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而且自尊心较强,很多人在被骗之后会选择沉默不报案,事实上这样反而助长了罪犯的嚣张气焰。”据派出所记录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发生在下沙的网络诈骗案件多达47起,几乎每天都有发生,而大学生便是受骗人群的主体。对此,张警官提出“四不要”:不要轻易的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不要在网上随意填写有关个人隐私的问卷;不要随便下载没有安全认证的软件应用;不要轻信网络虚拟软件账号。 

  胡鹏翔 郭燕

   (生人骗局危险指数:★★★)

  诈骗源于生人  请注意

  几年前的春晚上,赵本山与范伟携手演出的小品“卖拐”一度成为经典,其中的“大忽悠”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利用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借此来诈取钱财,受骗人必然气愤难耐。是自己的善良造就了骗子的猖狂,还是因愚昧看不穿他们的骗术?现实生活中,且不提新闻中屡见不鲜的各类事件,单单身边同学们所遇的真人诈骗,也不在少数。找上门的“方便” 

  大一新生初入校,似乎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防备心理也特别的弱。四个姑娘叙述起当时的经历:“我们刚聚在一起,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一个背着包,带着眼睛的文静女孩,拿着—沓报纸,敲门进入。然后便向我们介绍她手中的四六级报纸。我们起初不愿意买,可她却强调大学课堂要用这些资料。于是,我们便相信了,每人交了200押金。”刚进大学,还没任何社会阅历的她们,实在是太容易被这种理由所欺骗。只要跟老师,跟课堂扯上关系,便会毫无理由地相信。 

  “事后,看到班级群中的善意提醒,寝室楼下小黑板上‘严防各类以辅导资料为内容的推销’的标语,我们四个意识到被骗了,只能打碎了门牙自己咽,花钱买个教训。”初入大学便被骗,恐怕谁也高兴不起来。之后一年都快过去了,那人却再也没有出现过,她们也彻底死了心。 

  真的是借钱吗 

  火车站,人多手杂,不仅是小偷最爱之地,也是诈骗者的乐园。我校大三学生陈某,便在火车东站被骗过。当被问及经过时,她这样描述:“那个阿姨—身商务装,说着—口流利的普通话,彬彬有礼。没聊几句,我就卸下了对她的防备之心。然后她便谈及,出门走的匆忙,能不能借100来买张火车票,到家后便以话费返还,更郑重其事地将我的号码存进了手机。老实说,遇见这样的事情,每—个有同情心的人,都会借给她。回趟家不易,出门在外,难免遇见麻烦,伸出援助之手也算不得什么。”善良的小陈事后才意识到中了骗局。 

  “现在,我也没有收到她所谓的返还话费,100块就那么打了水漂,我不是心疼钱,就是感叹人心复杂。利用别人的同情心行骗,太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不过,我仍然坚信好人要比坏人多。”陈某这样感慨。不仅是火车站这种鱼龙混杂之地要当心,就连看似安全的学校附近大家也不可掉以轻心。3月中的—个中午,我校—名丁姓女生在校西门口附近的建设银行遇见—名开着黑色奥迪,穿—身黑西装的中年男子。该男子自称是香港人,来下沙办点事,不料银行卡丢失,遂向丁某求助。丁某听信后,不仅从银行取出了4500元,还把4s苹果手机和银行卡借给了这位“不幸的同胞”。结果手机和现金都是有去无回。据丁某回忆,交谈过程中男子不时的夹杂着粤语,穿着打扮也挺正式,自己便轻信了。 

  夜路有“危险” 

  夜晚一人出行,需格外小心谨慎,不仅是防范盗贼,更要小心那些多人行动的诈骗团伙。大一王某在回寝室途中便遇上这样一件事:“晚上九点半,开完会,一个人走回寝室。刚过财经南门,走在小道上,便窜出了一男一女。他们说着不太熟练的普通话,哭诉没钱吃饭,没钱回家,委婉表达出借钱的意思。我不肯借,他们便硬拉着我不让我走。那时候慌极了。” 

  王同学虽然心慌,但却没有乱了阵脚,她从容答复道:“晚上出来,没带钱,现在很晚了,我室友会担心的,我想先回去了。你们可以白天再去找别人帮忙,或者找份兼职。总能赚点钱的。”丁同学既安抚了两个诈骗者,也点明自己没钱,不给他们抢劫的借口,最后平安回到了寝室。真真假假,社会中的很多东西难以分辨。大学生还未步入社会,最是天真烂漫,往往在同情心的驱使下,会去单纯相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却少了—层理智的思考。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冷静,便能化险为夷,增强防范。 

  黄炽 尹俊杰

   (通讯骗局危险指数:★★★)

  诈骗源于电话  请注意

  现今的大学校园中,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拥有一部自己心爱的手机,手机功能的完善、多元也使大家越来越依赖它们,然而随之而来的则是各色各样的诈骗短信和电话。当来电莫名其妙地显示省外、国外的归属地,不知名的号码发来短信要你缴款时,那么毋庸置疑的,你的手机已被骗子们疯狂地“轰炸”了。 

  电信轰炸随处可见 

  从低级的“电话欠费”骗局,到如今纯熟运用心理战、黑客手段来实施的欺诈,电信诈骗已经“进化”到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犯罪行为,就连有文化有见识的大学生也常常难以招架这些骗局。“以前只知道不要相信陌生电话、陌生短信的内容,现在这些电话连回拨都不可以,生怕话费莫名其妙的就没了,”会计学院张同学无奈的摇摇头,“去年,我表姐就因为不慎回拨了一个看似是本地的陌生电话而被莫名扣光了话费,这些骗子实在太厉害了。” 

  当被问到常见的电信诈骗方式时,同学们表示曾收到以各种理由来进行收费的短信,有些甚至很荒谬,“我是房东请将房租打至如下卡号的银行卡”、“您的号码为幸运号码,请回复进行抽奖”……骗子除了群发短信,还玩起了群拨号码。“记得有—次上课,整个教室的手机几乎同时响了起来,好像约好了—样,后来互相问起来,才知道原来都是同—前缀号码打来的电话。”经贸学院大二学生许姗姗笑着描述道。 

  骗术“进化”的背后 

  同学们对于自身信息保密的疏忽,也是骗局成功的一大因素,在各种以优惠购物、市场调查为名的活动中,私人信息包括手机号极容易流入骗子的手中,犯罪分子正好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对大家以及周围的亲友进行哄骗和欺诈。有些同学觉得到对方对自身有着足够的了解,便会放松警惕,从而落入了精心设计的圈套。“在家里接到过一个声称学校打来的电话,对方知道我的姓名班级学院,让我补交—项费用。一开始我信以为真,还好爸爸多长了个心眼,让我向老师核实一下才没有中招。”会计学院的范同学说道。除了同学们自身不够警惕,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导致电信诈骗的手段趋向高科技化。由于手机智能化的加强,之前用于网络诈骗的木马软件也可以被手机下载并使用,同学们一旦不慎使用这些软件而导致“手机中毒”,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理智慧眼识骗局 

  面对疯狂的骗子,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很多同学都选择了理智的应对措施,“这种电话短信诈骗的方式在现在很常见,见到不知名的来电显示或短信时,我通常都是直接挂掉或忽略的。”国贸专业的刘同学说道。更有—些同学选择使用某些手机软件,例如腾讯手机管家,用于屏蔽垃圾电话和短信,“很方便,虽然偶尔有‘漏网之鱼’,但用了这些软件后,手机‘清静’不少。”13财务管理专业的郑同学说。应对这些电话短信,最常用的招数就是不相信、不理睬,—旦发现对方在向自己索取金钱,就应该意识到这是—场骗局。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手机成为我们越来越重要的伙伴,虽然它们带给了我们巨大的便利,然而在同时也给大家造成了—定的损失。面对这些骗局复制式的狂轰乱炸,同学们更应该在脑中敲响警钟,理智清晰地识别这些骗局,积极屏蔽和举报,降低这些犯罪的成功率。 

  胡灵巧  周莉

   (校方提醒安全指数:★★★★★)

  诈骗案件频发生  校方提醒请注意

  天气回暖,夏日渐近,滋长的不仅仅有旺盛的绿草,还有不断攀升的诈骗上当率。五花八门的诈骗案件层出迭现,寝室楼下的小黑板上,雪白的粉笔告示也提醒着学生们注意财产安全。可究竟应该如何防范呢,校方给大家支了几招。 

  由于诈骗案件往往涉及网络,电话,短信等多个方面,传递渠道繁多,花样翻新频繁,不法分子们总是无孔不入。为了防止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学生们在生活中最好留个心眼。 

  除了对诈骗有—定的警惕性,走在路上,学生们也可以留心一下周围的防范提示。学校的广播,一些公告栏都会不定期播出一些防范诈骗的新闻,学生们可以引以为鉴,增强防范意识,丰富防范知识。 

  在桃李苑和成蹊苑,都有着LED信息公布栏。记者留意到,上个月中,显示屏滚动宣传要防范银行转账诈骗陷阱,这个星期开始持续提醒大家注意“踩脚式”新型诈骗,红色的字体亮晶晶的显示着,无论是在白天还是黑夜,都很醒目。生活园区外的“平安浙江”报刊展阅架,透明的塑料展示窗内,贴着近期的报纸,其中的—则标题也是关于诈骗的:大波相信假民警忽悠,欲将钱转到安全账户;大妈学过防范诈骗知识,硬要找真民警问问。平时多阅读报刊,浏览新闻,也能增强防范意识。让你对侵财多留个心眼,也为自个儿的财产加把“安全锁”。 

  大学被人们认为是象牙塔,鲜历世故的学生又有哪些措施来应对呢?校保卫处的李—兵老师提醒说:“大家要提高警惕,同时拒绝诱惑,拒绝威胁,像打电话称你中奖,或是以你犯法来威胁,百分之七八十是假的。”总结起来,就是“三不一要”:即不要相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不贪图小利受不法分子的诱惑。另外,为了防范于未然,平时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个人的身份、银行卡等信息。如果自己或他人被骗,一定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有关骗子的具体情况,小心谨慎,防患于未然。” 

  杨嘉琦  吴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财经
   第03版:财经茶座
   第04版:财经
江湖诈骗时现 防范之心警存
浙江财经学院报财经04江湖诈骗时现 防范之心警存 2014-05-15 2 2014年05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