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第四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07月0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中宰相云间仙翁
——走近林和靖

  西湖,我最喜欢的是孤山。 

  古人云:“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胜在孤山。”依我言,孤山之胜离不开林和靖,林和靖是孤山的艺术符号。 

  当年林和靖解甲归隐,从此终身蛰居于此。孤山是林和靖安身立命之所,没有孤山就难以想象有完整的林和靖。同样,没有林和靖“梅妻鹤子鹿侣”的佳话,慕名而来孤山的游客心中就少了一份憧憬和雅兴。 

  一个人与一座荒岛。 

  白居易任杭州知府时写了很多诗赞美西湖,“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离任后还念念不忘,“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我曾一直以为西湖很早就真的像诗中写的那么美。 

  我忘了白居易是诗人。诗人心中情是浪漫虚幻的,诗人眼中景是朦胧诗化的。“草色遥看近却无“,那景只可远观不可近察。 

  事实上,唐宋时期的西湖泥沙淤积,葑草遮蔽,一片荒凉。史书上说:为了给水,吴越国王钱镠建立“撩湖兵”,日以继夜疏浚;林和靖晚年时期的宋仁宗时代,杭州知州郑戬“动用了上万民工,斥废湖中葑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其乱糟糟景象可以想见。 

  林和靖选择定居孤山,我不知他是怎样忍受那份荒凉清苦的。 

  他远离闹市,独栖孤山,与玛瑙寺毗邻而居。这是远离人间烟火的绝尘之所,是杂草丛生、鲜有人迹的孤屿、荒岛。 

  林和靖放下铺盖家什,就开始指点孤山、规划孤山。 

  为了果腹,他亲自耕作。灌园种菜、打柴生火,采药种药卖药,渔樵于湖泊之上,躬耕于垄亩之中。为了怡情,他着手改造环境。坡上种桃李,岩间栽竹菊,沿湖插柳枝,屋旁植梅树,还养了两只丹顶鹤,驯了一只梅花鹿。清人墨浪子《西湖佳话》说林和靖:“得此而居……不三四年之间,而孤山风景已非昔日矣!” 

  他林和靖一个人竟然把一座荒岛捣腾成了世外桃源! 

  孤山何时成名,我没有找到史料佐证。孤山又名梅花屿,广植梅花是林和靖所为。孤山以梅花扬名,当归功于林和靖。 

  选择荒凉的孤山定居,需要一双慧眼,一种定力。把一座荒岛整治得漾溢诗情画意,更需要一颗慧心。 

  我佩服林和靖,但还是难以理解林和靖。他有必要自找苦吃么?他可是极富才华:经史子集无不通晓,琴诗书画样样擅长。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他青灯黄卷夜读书,不考功名岂不虚掷年华么?你想,亲自打渔种地,亲自砍柴灌园,躬耕终日,多累啊。我有过乡村艰苦生活的体验,至今回想那段劳碌的岁月,仍不寒而栗。 

  读了林和靖大量的诗,我渐渐明白。林和靖辛勤劳作、改造孤山时,也在欣赏孤山,享受上苍的赐予。“辛勤灌园欲何之?种得梅林尽是诗。小梅斜插银梳月,正是逋郎得句时。”他用笔记下了农耕生活的恬然乐趣和深切感悟。 

  孤山的山水草木,孤山的清风朗月,孤山的鸟兽虫鱼,孤山的劳动生活,这些都成了他诗中的意象。 

  “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碧间流红叶,青林点白云”,俗人眼中的荒凉,到了林和靖眼中怎么就成了色彩缤纷的天然画卷了呢?“泉声落坐石,花气上行衣”“秋阶响松子,雨壁上苔衣”,俗人耳中一片死寂,在林和靖那里怎么就成了天籁绝响了呢?“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草长团粉蝶,林暖坠青虫”,“纤钓时得小溪鱼,饱卧花阴兴有余。”俗人熟视无睹的事物在林和靖心中怎么就组成了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了呢? 

  孤山哪见荒凉?孤山何孤之有? 

  观得天地之富,乃知人间之贫;心中存有诗意,方免俗务之累。 

  率性地生存,诗意地栖居,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我读懂林和靖了。 

  (作者/杭高语文教师 石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第一版
   第02版:第二版
   第03版:第三版
   第04版:第四版
我校在2O13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我校学生在第十四届杭州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奖
祝贺我校高三毕业生王奕阳同学获浙江省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我校学生获27届省青科创新大赛4项大奖及浙大自主招生推荐资格
我校在第八届全国高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我校学生直接晋级2O13年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浙江省决赛
2013年6月7日送考记
凝心养正聚力致远
山中宰相云间仙翁
美国DS行有感
杭高人第四版04山中宰相云间仙翁 2013-07-02 2 2013年07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