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历史风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9月30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军侵占杭州照片首度公开!80年了,有的人真的不能忘记!那些恶,那些善…

日军占领杭州中央航空学校

(日军随军记者记录)

日军屠杀中国军民,地点位于现植物园附近,当时叫玉泉马岭山刑场

战斗在第一线的国军作战部队

田建钧翻出了一张照片

在蕙兰中学的避难所

田建钧将锦旗影印本捐给了杭二中

  今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今天正逢九·一八事变纪念日。 

  关于抗战,南京和上海在抗战方面的史料很多,而杭州民间抗战史方面的资料却比较少。而日前,一次机缘巧合的捐赠,却揭开了杭州民间在抗战岁月里,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下面这些,是田建钧研究杭城民间抗战史20多年来搜集的一些照片史料,也有一部分来自上海市松江区史志办藏。这些照片中,有的可能第一次出现在媒体上,透过这些史料,我们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去了解那段悲壮的历史: 

  ◆一次捐赠揭开了80年前杭州的抗战往事前些天,一位网友通过杭二中公众微信号联系到了学校,说想把自己手中一些关于蕙兰中学(杭二中的前身)校友在抗战时期的一些史料捐给学校。 

  几天后,时任蕙兰中学校长葛烈腾著作《天堂之下》影印本,时任广济医院(浙二医院的前身)院长苏达立的回忆录《从教会医院到集中营》,杭州著名律师田浩征和葛烈腾救助难民的文字资料,以及50多张历史照片等珍贵史料,就出现在了杭二中东河校区的校史馆里。 

  这名网友就是田建钧。 

  田建钧,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但是提到拉贝,却无人不知,他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写下的《拉贝日记》,在众多的南京大屠杀铁证中,是极其重要的第三方物证。 

  而杭州也有“拉贝”,只不过杭州的拉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体。田建钧的祖父田浩征就是杭州“拉贝”团体中的一员。 

  照片上前排左一是祖父田浩征、左三是之江大学(现浙江大学第三分部)校长明思德(RobertJ.McMuIIen),右二是广济医院院长苏达立(Stephen.D.Sturton)、右一是蕙兰中学校长葛烈腾(E.H.CIayton)。 

  “当时我的祖父和这些国际人士,都是慈善公益组织国际扶轮社在中国分支的成员。”田建钧说,这张图是在世界知名慈善公益组织国际扶轮社档案中找到的。图说中写到,当时这个组织已经在杭州救助了约26000名难民。 

  在考证的过程中,一些当年发生的故事也浮出了水面。 

  1937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由于葛烈腾是美国人、苏达立是英国人,当时英国、美国和日本并非交战国。所以这些国际人士所在学校和医院,就成了杭州难民们的庇护所。 

  ◆杭州沦陷的那一周 

  这是一封蕙兰中学校长葛烈腾1938年2月10日寄回美国的信件的一个片段(节选): 

  “1937年12月26日早上,日军大部队涌入杭州城。 

  整个城市已经被占领,他们没有遇上抵抗,没什么仗可打,于是便开始肆意妄为。第二天上午是我记忆中最悲惨的一幕,而这只是一连串悲惨日子的开头而已。天刚亮的时候,有两百多位妇女像发了疯似的来敲避难处的大门。前一天晚上,她们整夜遭到日军士兵的追逐,从一个屋子逃到另一个屋子,从一家逃到另一家,从一个藏身之处逃到另一个藏身之处——最终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整夜都有妇女在被日本人追逐,如果她们抵抗就会被残忍地杀掉。男人们向士兵乞求交还妻子女儿,或是无法交出已经在我们避难处的家眷时,就会遭到枪杀或被刺刀刺死。 

  这一整天,杭州市各个城区都有妇女连续不断地来到我们的避难所,她们所讲述的全都是杀戮和强奸的故事。一个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报告说,被强奸的女性从十一岁到七十八岁都有。 

  我们的委员会去日军指挥官那儿表示抗议,尤其抗议日军士兵强奸妇女。他听不懂我们所用的单词,当他在字典里查到这个词时,开心地笑着说:“你们为什么要去管这些小事呢? 

  蕙兰中学避难处的人数立即激增到了三千人,比我们所预计的多了两千人。她们睡在水泥地板上,每间教室里都有一百人,体育馆里有四百八十六个人。人均不到十平方英尺的面积,只能勉强坐下,更别说躺着了。但她们都不在乎。只要能进来,坐在美国国旗下,得到红十字会的帮助,她们别无所求。 

  我们告诉她们,食物只够两天了,她们也无所谓。其他的避难处境况也都相同,我们的总人数立即增长到两万五千。 

  在第一个星期里,难民们一天能吃一顿烧得很烂的米饭,一周有三天能吃上盐,四天能吃少量的咸菜。一周后,大部分难民在外面的亲戚给她们带来了一些补充的食物,尽管其他有两百人左右什么都没有,对这些人我们又给了一些多余的食物。 

  水源断了,我们不得不每天从外面挑两百担水进来。每个挑水的人都要有一个外国人或者是一个宪兵护送。煤更加困难,要用不太光明正大的手段获得,不管它们是从哪儿弄来的,通过后门和邻居家运进来。 

  整个避难处要彻夜巡逻,以拦住想要闯进来的日本士兵。他们每天都来,有时一天很多次,来索要妇女。晚上,我们中间的一名外国人常常不得不起来,把这些士兵送出去。不仅如此,我们还得随时做好准备,修补被闯入的士兵踢破的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葛烈腾被迫回美国。回国后,葛烈腾写了回忆录《天堂之下》,被称为杭州版的《拉贝日记》。1946年11月17日葛烈腾因积劳成疾在美国去世,21天后消息传来,蕙兰中学在学校西南角的的民众堂为他举行纪念活动。 

  ◆掩护伤兵治疗、撤退,他倾尽所有 

  蕙兰中学抗战时期救助的主要是妇女和儿童。而广济医院主要是医治从上海前线和杭州笕桥空战送下来的伤员。田浩征则出任伤病医院(广济医院第二分院)的总干事之职。 

  为什么让并非医务人员的田浩征出任总干事,原因是他作为当地人,对杭州地形熟悉。 

  田建钧说,祖父田浩征因为是中国人,所以白天为了避免被日本人抓获,不能在外面行动,只能留守在医院查房。晚上,他常常趁着夜色的掩护,组织已无大碍伤兵运往丽水等还未沦陷的后方。 

  “由于长期忙于医院事务无力照顾家庭,我祖父的一个孩子也在当时不幸夭折。”田建钧说,当时医院外面就是日本兵,伤兵们也把田浩征作为了唯一依靠,他去查房的时候,很多伤兵抱着他的腿说:田干事,你别走,我怕是快不行了…… 

  田浩征的细心照料,伤兵们谨记于心。在收拾祖父的遗物中,田建钧发现了一面红色绸缎的锦旗,虽然年代久远,但字迹依然清晰: 

  “溯自八·一三事变后,省垣亦相继沦陷。吾侪负重伤者二百余人留院待医。当时分院事务繁,赖公主持夙夜匪懈,两年来竟如一日。今者公以积劳,故亟待休养,同人等留恋有心,攀辕无策,抚兹锋镝,余生敢忘盛德!爰赘数语,藉资不忘。田主任浩征先生惠存,时在民国二十八年六月三日。 

  杭州广济医院第二分院全体伤兵谨具。”———1939年6月3日 

  “这是感谢爷爷在抗战时救助两百名伤员的锦旗。”田建钧说。 

  抗战结束后,田浩征到哈佛大学留学,取得了硕士学位。回国之后,田浩征依然活跃在律师行业,还被几所大学聘为拉丁文教授。 

  1968年9月11日,田浩征去世。 

  ◆他主动深入日军虎穴,为伤兵医治 

  随着考证的深入,田建钧也读了大量抗日战争的资料书籍,在一本纪念抗战的书籍中,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当时日军非常残暴,103名国军伤兵正在广慈医院养伤,被强行掳走。 

  “广慈医院当时在上海,所以大家以为这是发生在上海的历史。后来我在广济医院院长苏达立回忆录《从教会医院到集中营》里,看到曾有过类似的描述,这才佐证,这件事其实发生在杭州。”田建钧说,回忆录里还提到,为了为这些伤兵给予人道主义援助,苏达立还专门去日军的监狱给这些被掳走的伤兵救治。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广济医院被日军强行占据。苏达立原本有机会回国,但他没有,最后和一些其他的英籍职员被日寇监禁押往上海海防路集中营,后又被押往北平。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去了香港,并于1970年逝世。

  ★★铭记历史★★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对英国皇家空军有一句名言:在人类征战的历史中,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深的恩情。而对于杭州的那段特殊的历史,这句话也同样适用。 

  如果以杭州当年被救几万难民计算,他们每人两三个孩子,有多少后人?后人们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生命因为这些人而得到了延续。这是真正的救命之恩! 

  所以请牢记这段历史,不忘这份恩情,珍惜当下的生活,这也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2017-09-18杭州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校友风采
   第03版:历史风云
   第04版:学生园地
勿忘国耻!以杭二中的名义纪念“九·—八”
日军侵占杭州照片首度公开!80年了,有的人真的不能忘记!那些恶,那些善…
杭州二中历史风云03日军侵占杭州照片首度公开!80年了,有的人真的不能忘记!那些恶,那些善… 2017-09-30 2 2017年09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