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张校长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讲话,对我们表示了充分肯定。总的来说,学校和社会这几年对我们的办学还是比较肯定的,这从我们学院网站上的各种报道中就可看到,对此我们要充满信心。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列举成绩了,我主要想讲讲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怎么做的问题。
我本人感到学院自2009年以来,发展速度与浙大城市学院(以下简称“城院”)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宁波理工”)相比开始拉开了差距。这有客观原因,当然更主要的是主观原因,是我们思想上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我想,工作可以形式多样、花样翻新,但到最后总是要挤出水分,拿出一点干货。对于一所学校,一个学科,一个老师,最后评的时候评的都是这些干货。这就是为什么从第六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起,对一些指标作了定量考核,把老师的工作具体化的原因。围绕“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水平独立学院”的目标,我首先讲讲我们与武书连排行榜前10的各所独立学院存在的差距。
首先是招生就业方面。先看一下继续深造率,这是一个大家比较公认的数据,是教学质量好坏的具体体现。去年我们超过5%,但今年又下滑了,而且和城院、宁波理工存在成倍的差距。我们可以找很多理由,但是查一下近几年的数据,有些理由就站不住脚了。比如,继续深造率低是因为通过“2十2”考试考走的优秀学生多。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第一,我们以前考上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的,但是这几年和其他学校的差距也比较大。第二,其他学校“2十2”考出去的学生也很多,但硕士研究生录取比例依然是我们的一倍甚至两倍,这是要引起警觉的。除了省内的以外,省外不少高校在继续深造方面也做得比我们好。如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每年考上“985”高校研究生的人数就在不断增长。招生方面。这几年,我们也经常会受到其他院校的挑战,并不是每年都能保持在前三、前四的水平。办学国际化方面。一是城院和宁波理工等学校每年赴境外学习的人数和我们存在数量级的差距。二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数量和层次上还存在差距。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自2011年起,被教育部列入免试招生香港学生名单等等。因此,我们不仅要把第一个中外合作专业办好,还要多学习省内、外高校的经验,积极拓展各类资源。最近,学院决定新成立外事办公室(暂与学院办公室合署办公)的目的就是要有专门的人把这个工作抓上去。
第二,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之前也反复提过,今天再强调一下。这次武书连把宁波理工排在总排行榜的第一位绝非偶然。宁波理工在平台建设、学科建设、科研立项等很多方面做得比一般本科院校还要好。所以,我们说志存高远,理想远大就是这个道理。从主观上来讲,城院和宁波理工从建校就按照一所正规的本科院校来办学。一般本科院校要做到的,它们都要做到,这是主观意识上的。从客观上来讲,它们依托当地政府,机会比我们更多一点。因此,我感觉到从2009年以来,大家也都是很努力的,成绩也是能看到的,但是拿出来与其他院校相比较,差距就比较大了。这个差距一旦拉下来之后,没有五年时间补不回去,因此需要抓紧努力。所以,一方面就像张校长说的,每个学科,每个分院(系),内部之间要进行考核。另一方面也要看看自己跟相对应的其它本科院校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第三,在教学上,我们不仅要有各级重点建设专业,还要学习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复合型专业改革。大力发展复合型专业是顺势而为,这不仅有利于招生就业,也有利于人才培养。复合型专业建设,我们也说了很多年,但还没跨出第一步,希望能尽快有所进展。另外,我们在追求专业数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做好做精。
关于师资队伍,虽然部分数据比较难统计,但从省、市级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教授、博士等比例来看,我们也存在差距。目前的队伍还不够像样,显得比较单一。队伍结构一旦太低,在申报学科建设、重点专业等项目上就不具备竞争力。
总而言之,我们的总体综合实力虽然比较强,但在某个单项上,总会遇到其它独立学院的挑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另外,我们到绍兴后也将面临当地其他高校的竞争。因此,我们既要平稳迁建,又要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层次,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想,从教学改革和新校区学生管理这两个层面具体着手。
第一个方面讲讲教学改革的得与失。首先是要真正调动教师积极性。之前我们做的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实验室建设等,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改、教、学”三者分离。因为教改项目于职称评定挂钩,导致教师只求上面满意,不关心学生是否满意,不关心真正效果,教师积极性流于形式。造成这一局面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不能完全责怪老师。但这说明,我们再也不能搞老一套了,要正本清源,要真正夯实学生基础。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对继续深造,对应聘大企业有直接帮助,对整个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也十分必要。要正本清源,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要抓住本质,就是当师傅要有本事,当徒弟的要有规矩。这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的规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俗语都说明,学生要学好本事,首先要学规矩,要下苦功夫。我个人体会是,一个人把基础知识系统到脑子里面是最难的一个事,但灌进去之后一辈子都受用。所以,我们的学生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前提是要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才能参加。学习是学生的主业,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第二,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入校后,既要教本领,也要管思想品德。我们的学生进来时一般都达到中等偏上的,经过我们的培养,是可以达到其它学校相同水平的。现在遇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育人线和教学线也存在分离。教书育人本来应该连在一起,可老师之间有点相互推诿。这一方面跟思想认识有关,认为学生工作是跟辅导员有关的,是跟学工办有关的,这是不对的。另一方面跟考核体系有关,因为学生线跟教学线的考核指标不一样。我认为,具体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既然当老师了,当师傅了,不仅仅要教他学本领,也要管思想品德。所以,我们要发扬敢为人先的之江精神,看看能否把学生的学习成绩跟学生管理挂钩起来。既然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那么你管这个班的学生成绩要跟学生管理挂起钩来。这样两个部分就变成一个部分了。二是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要真正负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来。有的专业考上研究生的一个都没有,难道专业负责人就不考虑考虑?专业负责人相当于一个掌门人,学生没有一个考上研究生就是徒弟不出山。所以,教书育人的主体还是在教师。这当中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有的老师有心无力,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他们不知道如何管理学生,如何上好一堂课。谁有责任去培养他们的教学业务和育人能力?那就是各个教研室主任,这门课程、这个专业的负责人。学院职能部门是进行宏观管理,只能给出条条框框,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专业,某门课的时候,要把这个条条框框充实得有血有肉,这门课程的负责人,这个专业的负责人,分院(系)的科研院长,你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义务和责任。所以,我们的干部要先带好头,我们的老师和辅导员要跟上,要一起弄,这样才能把工作真正抓起来。最后,作为职能部门,我们要把能够下放的权力,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的,都下放下去,让各分院、各教研室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自主权。我在教师大会上也讲得很清楚了,我们干部和职工要为老师服务,我们老师要为学生服务。这个一定要理顺。这是我对当前的教学的一些看法,以及它的根源在哪个地方的一些考虑。
第三,既然看到了问题,我们就要对症下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我们要以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目标,一方面对新校区学生进行从严管理,严格规范学习和生活制度,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大力推行两段制教学模式。低年级段重点打好扎实的学业基础,高年级段注重给予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路径,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现在,我们既然决定要对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做改革,就要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绝不能搞形式主义,也不能老是以旁观者的心态来看待改革,错误地理解成是学院要搞。这其实是我们大家的事情,只不过是由某个相关部门先提出来、先组织起来而已。
各位同志,我们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这个目标的根本就是要在各项指标上跻身省内前三。这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我在这里就是给大家看看,我们在全国的独立学院中,哪些指标是比较领先的,哪些指标是不够的。之所以多讲自己不够的方面,说明我们还是有信心能够更上一个台阶的。只有找出差距,才能从更高的要求上有所进步。因此,我们在考核中采用定量考核的方式,共同推动学院发展,希望大家要给予理解和重视。今天,我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