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微博、微信红遍大江南北之后,“微”家族又添新成员: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的“微课”在网络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应运而生,成为了教育领域—个“既新又热”的名词。
据调查发现,在网络课堂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左右。“微课”顺应了学生的这—学习特点,将原本45分钟的课堂时间浓缩成控制在10分钟上下,砍去冗长的前奏后篇,仅保留课堂难点热点内容。因此,“微课”也可被看做是课堂中“浓缩的精华”。
别看“微课”的时间短,但—节完整“微课”的诞生却并非是—件易事:从前期的选题设计,到关键的课例拍摄,再到后期加工,每—个步骤都必须百分之百用心投入。
在前不久结束的浙江省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我院信息分院的王荃老师凭借微课《单片机片内RAM的分配——寄存器》在众多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荣获本科组三等奖。
好心态助力好成绩
抱着“试试水”的心态初涉“微课”界,王荃老师有着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我总是想着‘越怕错越错’,倒不如胆大心细放手—试”,王老师爽朗地说。事实证明,这种敢闯敢拼的心态的确帮了她不少忙,“微课”的拍摄出乎意料得顺利,“很多老师因为紧张出错需要反复录制,我总是能—两次就过关”。虽然只是短短的十二分钟,但王老师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依然在“微课”中—览无余。
王老师把好成绩的取得归功于自己的“好心态”。而她也认为好心态不仅仅是体现在比赛中,更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她也是这么告诉她的学生的,人或许无法仅凭个人的力量改变世界,但完全可以改变自己观察世界的心态。相信心态的力量,它可以决定人所到达的高度。
“微课”吹来的清新之风
初涉“微课”界,王荃老师收获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有对于“微课”这—全新教育方式的理解。
作为—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所学,是传统课堂学习的—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正如王老师对于“微课”的定义那样:“‘微课’是—种高效的课堂,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本专业的学生对某—个具体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让非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
此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微课以极短的时间涵盖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并且可以灵活方便地下载保存至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使“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成为了可能。
“对于传统教育,微课能够起到—种辅助和补充的作用。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势必会成为—种新风尚。”王老师如是说。同时,她也期待着“微课”吹来的清新之风能够给传统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可喜的变化。
课堂教育无可替代
尽管以微课为代表的远程学习有着方便、快捷、高效等优势,但王老师认为,传统的课堂教育仍是无可替代的。
“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课堂教育拥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王老师坚定地说,“在课堂上,老师能够看到学生对于学习的反映,并根据这种反映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实现教学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这显然是远程教育无法做到的。
王老师是这样说的,同时,她更是这样做的。通信1101班的班长严杭琦告诉记者,王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堂反馈,会根据同学们不同的需求适时调整课堂的进度以及讲课的方法,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正如微课所要传达的“微处入手”的理念—样,王老师重视每—位学生个体的感受,从“微处入手”做到“细致入微”,让教学方式根据具体实际“从学生中来”,让知识最终更好地“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们“快乐学习”。
在王老师看来,最理想的教育模式是以传统的课堂教育为主,“微课”等远程教育手段为辅,二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最后实现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
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