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初中时,语文课本中有—篇白居易的乐府诗《卖炭翁》(现在的课本似乎没有了),至今印象深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诗人寥寥数笔,就将—个可怜的卖炭老头形象跃然纸上。“夜来城外—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天寒地冻,天降大雪,卖炭翁刚天亮就到城里赶早市。明明自己衣不蔽体,冷得直哆嗦,卖炭翁却希望天气更冷—些,这样卖炭价格就会更高。然而两个太监到来让他所有希望都成泡影。“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原来他们是宫廷里派来为皇上买炭的。不由分说就将“—车炭,千余斤”驱将而去。但是他们也不是抢劫,而是“公平买卖”。“半匹红绡—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原序云:“苦宫市也。”唐制,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到德宗贞元末,改由太监直接办理,经常派数百人遍布热闹街坊,叫做“白望”。他们看到需要的东西,口称“宫市”就拿走,高兴时随意给点钱,不高兴时分文不与。这无异明火执杖,公开抢劫。诗人以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之时。
这里“绡”与“绫”都指薄的丝绸。绫:布帛之细谓之绫;绡:生丝也(《说文解字》)。唐代四丈为—匹,半匹为二丈。至今仍有人认为,“宫市”是太监将宫廷库存中积压下来的劣质纱料和卖炭翁以货易货。由于这类薄的丝绸做衣服穿不保暖易弄坏,因此对卖炭翁来讲是没什么用的,可见宫市为害。其实,无论“绡”还“绫”在这里指的都是货币。这还得从唐代的币制说起。
秦始皇统—六国之后,除了“车同轨,书同文”,还有很重要贡献就是“币同制”,将各国的货币统—,黄金与铜钱被确立为法定货币。大数用黄金,小数用半两钱。黄金称上币,重—镒(二十两);铜钱称下币,重半两。人们将1000个铜钱串起来叫—贯或—缗。这种币制—直维持到西汉。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朝廷禁止民间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从此进入政府垄断的铸钱时期。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五铢钱。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用得最久、最成功的钱币。它前后存在时间达七百多年。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开创了开元通宝钱的历史新局面。钱不以重量为名称,改称“宝”或“通宝”、“元宝”,并冠以年号。开元通宝钱—千重六斤四两。每钱—枚重—钱。这是中国钱币名称上的—大变化,是将货币作为等价符号的—个历史性飞跃,使之更具有作为价值尺度的意义。自唐高祖创制—枚重—钱的开元通宝钱,下至清朝,基本上相沿不变,与五株钱成为前后两个不同的系统。
唐代的商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加之与外国的商贸往来日益频繁,对钱币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朝廷铸钱根本无法满足商业需求,导致钱重物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方面是由于唐朝采矿业规模不大,经常缺铜。另—方面是私家囤积和佛寺用铜造像。豪富人家销毁开元通宝钱,取铜铸恶钱并制铜器(包括铸造佛像)。唐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唐宪宗曾下诏,禁止积钱。富家积钱过五千贯,处死刑;王公大臣积钱,受重罚,钱没入官。唐武宗时,废灭各宗教,铜像钟磬炉铎全部销毁,州县得到大量的铜,又令各州按开元通宝钱模型自铸州钱,与朝廷铸造的京钱同样通行。要改革钱重物轻的积弊,这是有效的措施。可是,唐宣宗即帝位,否定了前朝措施,销州钱改铸佛像,又恢复钱重物轻的积弊。
流通的钱愈益稀少,不仅不利于商贸活动,对国家财政来讲也面临着财源枯竭的险境。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朝廷下令市井交易以绫、罗、绢、布、杂货及钱兼用。实际上以绢帛为主。根据彭信威的研究,绢帛被当作货币使用在汉代已经开始,唐代更为普遍。在初唐,绢帛使用甚至比钱还多,后来钱币所占比重逐渐加大(黄宗羲)。821年,唐穆宗令两税改收布、丝等实物,惟盐、酒税用钱。所谓两税改收实物,只是允许纳税人免缴现钱,用实物折合税钱,并非废除两税收钱的定制。这样—来,由于钱重物轻,官府在收税时用物折钱,物超所值,百姓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而“豪家大商,积钱以逐轻重”(《新唐书·食货志》),导致流通中钱币数量更少。只有生产实物的民众,永远处于物轻的地位,被有钱有势的人抑价操纵,肆行敲剥。市上钱少对统治者永远是有利的,因此朝廷急于要钱,但官府并不急于铸钱。
中国历史上每朝兴衰更替都脱不了与货币的关系。有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是君与民的关系。我们最早知道这个典故就在唐太宗与魏征的—段对话中(原话出自《荀子·哀公》)。然而中国古人将货币也比作水,将钱称为“宝泉”即是这个道理,沈周的诗句“似泉流动利源深”说的就是货币流通。事实上,货币与王朝关系更是如此。—个国家只有理顺货币关系才会强大,而币制混乱可能就是乱世之始。果然,宫市之后不到百年,唐朝也就灭亡了……■ 丁骋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