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友中生来是从事教育和科研的。人们,包括他的老师、同事和学生,没有人想过,他的人生定势会有任何变化或超越。正是由于郭友中和他的朋友们经历了太大的不测风云、旦夕祸福,品尝过太多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他更珍惜自己的科技和教育生涯。
可惜的是,常务副所长的职业要求,是承担学术行政领导工作、论文评审、成果鉴定、职称和各种奖励审批。这都要花时间不算,还因要坚持原则,而身不由己陷入关系重围,所以无法继续正常科研工作。他决心摆脱盘根错节的非科技纠缠。
1987年,上海市决定作为人才引进,将他及全家人调往上海,让他潜心学问,安排了优越的条件,给他申报博士点,配备助手;几乎同时,美国加州也以重金聘请他去从事合作研究和教育。他正在办理手续时,武汉市领导了解他在科技工作上的成就和在科学研究上的业绩,热情挽留了他,相信他能为了武汉人民的需要超越人生的定势,领导武汉的科技和教育工作。半年后,市人大常委会选择了他担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87年底,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他组织撰写了关于科教立市的—号文件,规范了东湖高新科技开发区的工作,为发展武汉市的科技与教育工作配套了政策,作了基础性工作。
1989年,他当选为武汉市副市长。
他高度重视科技与教育,他始终把科技工作和高教工作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之—。武汉市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在全国位列前茅,但市属高校只有6所,而武汉市每年的高中毕业生却有四分之—在这6所大学就读,毕业后又都留在武汉,因而市属高校的教育质量高低和学生素质好坏直接影响武汉的建设与发展。郭友中主管高等教育期间,—直忧心忡忡;他建议创立教学、科研与生产—体化、股份制新型大学城,实行联合办学。其中他特别呼吁组建—个设计学院,培养CI人才,创造名牌产品,培育明星企业,提升城市形象。他早在80年代就提倡企业形象设计和产品形象设计,组织科委、经委开办培训班,组织召开我国首届CI国际会议,倡议成立协会。他积极支持教育改革,创办民营高等院校,与国际接轨,提高全民素质。
他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主持了武汉市与地矿部联合进行的攻关课题,提出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以遥感技术为手段,与社会经济信息系统结合建立综合信息库;对结构化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对非结构化知识建立智能模型库。对两者进行集成,以非线性科学为工具,智能技术为手段,建立武汉市三区(战略区、辐射区和核心区)合—,有资金流、物资流、人口流、信息流的开放型非线性集成模型;实现市长和委办的管理智能网络,实现咨询、决策、论断、预测现代化的市长工程,为今日的数字城市作了准备。【下转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