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63年至1969年我们在杭州一中竟上了六个年头的高中,高中毕业考试都考过了且不能毕业,高中毕业证书至今未颁发。该要参加高考升学时大学都闭门不招生。我们还是认定王祖勋老师一直是我们的教导主任,语文老师,班主任,王老师是我们一生难得的恩师。恩师与我们相识为我们传道解惑授业已近半个世纪,学生追忆往事依稀历历在目……
一次批评
记得是在1964年下半年上高二时,王祖勋老师可能是去市里开人代会两周,就由当时刚刚从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分到杭一中的龙彼德老师代课。龙老师代课的第一周太平无事,龙老师讲课讲了些什么我记不得了,只记得同学们只是议论龙老师带浓郁湖南口音普通话不太好懂,要用心听才行。还听说龙老师是南开大学高材生原本拟分配北京《文艺报》,就因为临分配时中央发表的“九评”里有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五项条件就都改分基层了。我就觉得这个新老师有些好玩。
第二周一上课,龙老师就说上周只是替王老师把未讲完的课收个尾。这周就把课本后面的阅读课文《惠嫂》一文讲了,先讲课,再同学们自己阅读并要求写《惠嫂》读后感作文一篇。
《惠嫂》是作家王宗元1962年发表在《延河》文学杂志上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后来还被改编为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为当时的“老三届”中学生所熟知。
小说《惠嫂》主要描写了青藏高原某宿食站站长的妻子惠嫂贤慧、能干,一心扎根边疆的女性形象。惠嫂刚来也动摇过,但她被丈夫老惠和司机小刘等人的行为所鼓舞,为了给日夜在渺无人烟的高原上奔波的司机们提供服务,她在海拔四千五百公尺的昆仑山口建起司机之家,使司机们有了落脚之处。上海女青年李婉丽刚从地质学校毕业,来到高原工作,她对这里艰苦的生存状况感到畏惧。惠嫂关心、体贴李婉丽,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了她。李婉丽终于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在高高的昆仑山上,她也找到了自己能为之奋斗的岗位。
记得当时龙老师的《惠嫂》阅读指导课讲了整整两节课,每节课都拖堂十分钟以上,龙老师堂堂课都讲得似乎还意犹未尽。
现在已不记得龙老师讲课的全部内容,只记得龙老师讲课所阐述的一些观点与当时全国正在开展的批判电影《北国江南》和《早春二月》为代表的文艺批判运动中重点批判的“中间人物论”,“人性论”,“人性感化论”等观点有些不谋而合。无非就是讲了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必须反映人性美的光辉。劳动者既是劳动主体又是审美对象。女性美是构成审美的重要基石之一等等。还特别指出惠嫂是在恶劣自然环境中扎根边疆的母性伟大形象,她的文学形象对于小说中以男性为主体的人物群体形象具有母性意文言文同义词辨析手册 义,召唤意义和王祖勋著浙江大学出版社感化意义等等。即使现在看来仍然是一次颇有水平的文学作品理论分析课。
可惜当年不辨菽麦也不谙世事的我竟把《惠嫂》读后感的作文写成了批判龙老师讲课内容的批判文章,不认真阅读小说《惠嫂》,专门对照龙老师讲课笔记找问题,文章洋洋洒洒竟达万字。
这一周最后的语文课上龙老师对《惠嫂》读后感作文进行了全面讲评。最后龙老师才讲到有个别同学作文跑题,把小说读后感写成了对老师讲课内容的批判文章。对老师讲课内容有意见可以当面交流的。不必荒废自己的学业。个别同学的积极性很高要充分肯定,这篇跑题作文超万字比小说《惠嫂》还多两千多字。但要注意克服非理性分析和生搬硬套的文风。
还没等龙老师讲完不经老师同意我发言,我就站起来发言顶撞龙老师,顶了几句顶得龙老师脸红耳赤不再讲课。还是一阵下课铃声及时制止了我的无礼。
又过了一周的一个下午,语文课代表悄悄的告诉我:“王老师要你放学后到他办公室去一趟。”说完后他还补充一句:“今天王老师说话可没有笑容哦。”我明白上周顶撞龙老师今天要挨克了。
当我在王老师办公室门外喊报告时,只见王老师马上把正吸着的烟掐灭在烟缸里,同时回答:“进来。”他先要我坐下就眼晴一直盯住我。然后就如同往常先来个“啊哈。”开头,他说:“今天我要你来,我要严肃的批评你。你竟敢上课未经老师同意发言并顶撞老师,违反课堂纪律,违反校规,目无尊长。这错误性质很严重的。这样的情况我班还是第一次发生。你要认真反省写出检讨,向龙老师诚恳道歉以求得老师原谅。不然的话,我看我是否要另作考虑了。”
我只得低头听着批评不敢直视王老师,其实我是明知故犯的,很有点拿新老师开涮闹儿戏的动机。我听完批评对王老师的要求都一一承诺。当场向王老师作了检讨。王老师听我检讨完后才又慢声细语地说了起来,他从韩愈的《师说》谈到古人的“慎独”精神,又从尊重师长的校规讲到杭一中学生要传承鲁迅精神。临到天黑走出办公室时,王老师特意提醒我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文艺界批判运动作为中学生就作一般性了解即可,有些情况很复杂中学生不必过深介入。并说明只是他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这一次王祖勋老师对我的批评、我是很难忘记的。
附录王祖勋校长简介:汉族,1921年7月生,浙江省诸暨人。曾任浙江省第五、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成员,曾担任第四、五届民盟浙江省委常委及第六、七届民盟杭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1946年毕业于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先后在沪杭中学、君毅中学、杭州二中、杭州教育学院任教,并历任教导主任,进修部主任。1962年调杭州一中(今杭州高级中学)工作,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1982年2月任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兼任杭州市中学语文教研会会长。2011年6月11日在杭州市去世,享年九十一岁。主要著作有;《文言文同义词辨析手册》《怎样使用标点符号》《中学语文词语手册》《中学生成语手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