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第三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04月28日 星期日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气象万千胸臆出
——潘复兴其人其画

赖一匡先生的作品

潘复兴作品

潘复兴先生

  【编者按】根据笔者所搜集到的材料显示,赖一匡先生在杭高期间确实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绘画方面的人才。这是杭高之幸,也是美术界之幸。《杭高人》在第86期2版中也曾对赖一匡先生有所介绍,只可惜材料太少。近期我又搜索到赖先生外孙的一篇纪念小文,一并放在这里: 

  记得外公的人还是两位画家,一位是徐君陶,另一位是吴奇峰,这两位在画界算是名人,但他们都记得外公,公开撰文表达外公是他们人生中引路人一般的恩师。徐君陶在他的个人网站上撰文“我的启蒙老师”,将外公列入他绘画的启蒙老师。吴奇峰在声名远播的54岁写过一篇《列车西行》的文章,深情怀念少儿时代沈涛、赖一匡两位恩师给予他绘画的启蒙教育。 

  今天还发现一些小文,提到了我外公。新华网“智者的笔墨一一记江南著名山水画家陆秀”就特别提到:陆秀的美术老师赖一匡先生,就是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弟子。赖老师经常带学生外出写生画画,使陆秀较早接触到黄宾虹等书画大师的山水笔法,极大地启蒙了他今后的进一步学习。 

  在百度人物百科中,发现连环画画家李绍然在他的学艺年表中也写出:1957年转学杭州第一中学,跟该校美术教师赖一匡学中国画。创作的水墨连环画《纪昌学箭》参加杭州青少年画展;次年,任校美术队长。 

  百度到网络文章【素子文集】,在这个文集中,描述了1944年左右,当时杭高为躲避日本鬼子,学校迁至雁荡山,素子提到了我外公,在他文集中的外公是一位来自杭州的音乐家兼音乐教师。外公1964年英年早逝,到现在还有学生还有知情人记得他,真是名家名师!(来源:httP://janeweng.diandian.com/?tag=%E5%A4%96%E5%85%AC《百度故人》) 

  而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潘复兴校友也是在赖一匡先生影响下走上艺术这条道路的,就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艺术人生。也希望更多校友能把自己或自己熟悉的杭高老师与同学的故事和我们分享: 

  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精髓,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以她的沉雄博大、精深典雅独步于世界艺术之林,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给予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众多的美术爱好者以极其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林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赛石诗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浙江逸仙书画院画师潘复兴,几十年来一直热爱中国画,倾情丹青,醉心绘事,时时沉侵在五墨六彩、六法精论之中,每天点皴勾勒、提按转折,精笔妙墨、佳构珍品时有所出,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艺术语言的表现上,都显示出一种深沉而又鲜耀的生命力表达,透露出他在国画创作方面不断迸发出的艺术感染力,越发受到画界和社会的关注。 

  潘复兴祖籍浙江绍兴,1937年出生于杭州。自幼酷爱绘事,就读杭州高级中学时就被美术教师赖一匡先生看中,选他担任学校美术队的副队长。百年杭高,不仅是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又是艺术家的摇篮。经亨颐、李叔同、鲁迅、丰子恺、潘天寿等著名艺术家都曾在这里执教或学习过。进了杭高让潘复兴追求艺术的兴趣越发浓厚。他作为校美术队的副队长不仅积极配合美术老师做好美术队的工作,而且还经常跑到西湖周围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去看画展书展,细心研究大师们的绘画技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有一次他在浙江博物馆里参观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潘韵四先生书画作品联展,面对一幅幅大师的大作,他激动不已,迷恋忘返,真想立马拜在大师门下,终生作门徒。他从校史资料中得知时任美院院长的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是校友,一时的冲动就写了一封信给潘院长,还附上一幅习作请求辅导。信发出去后,他一直忐忑不安,“潘先生会给我回信吗?”一个星期后,正在医院养病的潘先生真的给他寄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信中循循善诱,话多鼓励,写道:“复兴小朋友,你有志学习国画,很好。学习国画首先要从临摹画谱(如芥子园画谱等)入手;其二,要经常观摩画展,学习吸收古今名家之长;其三,要多多游览祖国名山大川,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素材。只要不断努力,你一定会大有长进……。” 

  潘先生关爱少年的举动让他终生难忘。潘先生的话语如同醍醐甘露,滋润着他幼小的心田。他把潘先生这三条教示永远牢记心间。高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他只好放弃去美院深造的机会,便走上工作岗位,到杭州人民玻璃厂担任美术设计。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国画的追求,他顺其自然地把平时积累的国画知识运用到美术设计中,效果精妙,大受厂方称道。 

  1972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轻工业局联办美术设计人员进修班,勤奋好学、出类拔萃的潘复兴便成了杭州人民玻璃厂参加这个进修班的不二人选。在进修班里,他如鱼得水,如饥似渴的吸收浙江美院这所我国最高艺术殿堂散发出来的丰富艺术营养,精心专研美院教授们传授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技法。就是这次进修,他得以广结美院的诸乐三、陆抑非、吴茀之、潘韵等一大批画坛前辈学界耆宿,近侍左右,日沐春风,雨露教化多且深矣。进修结束后,著名山水画家潘韵先生又收他为入室弟子,终于圆了他积压心头多年的拜师梦。潘韵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中国画家,早在50年代初他已是浙派山水、人物画的先驱者之一。他初学北宋黄山谷与明代沈石田,继学南宋马远、夏圭,掌握传统笔法,观察真山真水,重视写生,会大家之奥窍,撷天地之灵气,别辟蹊径。他的创作以刚毅之笔,溢不阿之情,又于刚直强倔之中蕴藉温婉,韵而不靡,工而不诡,雄秀兼至,格调双谐。他的写生眼力独特、笔法娴熟,画面精审坚实,线条刚健俊逸,不故意矜炫古雅却自有高致;他的山水画无论是起承转合、回抱皴托,皆能舒展自如,浑厚雄健,神舞韵动,过目难忘,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 

  他中年时期的坎坷遭遇是缘于他刚直率真的品性,但他热爱祖国,无怨无悔,晚年被浙江省政府聘任为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后,一如既往,为繁荣祖国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拜师潘老后,潘复兴正式开始于画理技法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实践,他的艺术生涯也真正走向正轨。从此,他定期带上作业到老师家中求教,听老师给自己讲画论,看老师给自己做示范。潘韵先生对这位本家小朋友也是格外宠爱,悉心教授,时常帮助他确定创作题材,帮他画小稿,画了又推翻,推翻又重画,反反复复,直到满意为止。有时潘先生还将自己的藏画拿出来让潘复兴带回家临摹,第二天再将临摹的作品送给老师评点。厂里工作忙,白天没有空,就只有连夜加班,天亮送到老师手上。石法、树法是山水画的基本功,潘韵就趁编写《树石画谱》的机会向潘复兴传授,他边画边讲构图、布局、笔法、墨色……,潘先生讲得仔细,潘复兴学得认真。一百五十余幅树石图的技法示范,让潘复兴深得石法、树法之三昧,一时突飞猛进,笔下功夫日见提高。就这样他孜孜不倦追随潘韵先生十余年,青灯孤影,霜晨夜雨,焚膏继晷,沉心驱智,克绍其裘,臻彼堂奥。他浩荡的才情和扎实的技法,在泼墨挥毫、中行侧逆、横扫竖抹之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多年来,潘复兴牢记两位潘老“师法自然、师法古人”的教导,早已深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理,虔诚地向大自然学习,向经典的传统山水画学习。他坚持深入生活,走向自然。在自然山水面前,他感受大自然的万千变幻。他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领略和体悟山川的壮丽秀美及无限神韵,胸中充满了千山万壑。为了寻找山川的内涵和感觉、各种山石的形成及特色,他“搜尽奇峰打草稿”,在大量写生中汲取营养、认识创作规律,从真山真水中获得创作源泉。他的山水画卷,让人大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之感。那草那树,都被赋予了勃勃生机。山的巍峨壮观、水的清澈激越、云的轻柔飘逸、雾的亦梦亦幻、草的昂然临风、树的葱郁苍劲,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重峦叠嶂,逶迤连绵,加之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纸面用墨淋漓酣畅,有时能密不透风,有时却惜墨如金,纸面留白,空能跑马。墨色有时淡破浓有时浓破淡,多层次,多灵动,多韵律,滋润得体,变化无穷,使画面出现一种全新的面貌,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相融一体,完成着画家对自然的深切观照。一幅《江山如画图》长卷,他怀着对祖国美丽江山的热爱,绘出心中的壮景,灿烂绚丽的富春山水,浮云环绕,波澜壮阔的江山,美丽激昂,烟雨迷蒙,一片繁荣,象云霞升腾聚集起来,一派旖旎的江南风光、和谐怡人的富春景色已闯入我们的视野,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深得景外之意,意外之妙也。又如他的《天清远峰出》、《烟豁云山》、《江山神韵》等,他将奔放的热情倾注于画面中,自由地运用勾、勒、点、擦、皴、染,通过笔墨的微妙变化和丰富层次,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感染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气势宏大,雄浑苍健,表现出浑然天成、生机无限的趣味和空濛幽静的禅意。他正在试图以面貌新颖、精神高迈的山水画作,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敬畏、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潘复兴擅长山水,但其花鸟鱼虫也不让时贤。花鸟画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且题材内容与形式语言均有一定的程式或规范,这些程式或规范一方面是我们学习先人经验的起步,对于我们继承传统的观念和技法有重要的作用。早在浙江美院进修时,他就曾向诸乐三、陆抑非等花鸟画大师求教花鸟技法。他的老师潘韵先生又是一个山水、人物、花鸟俱臻上乘的全能画家。他在潘先生处不仅学到了山水之神奇,也时常听先生讲解花鸟的奥妙。花鸟画艺术早已埋藏在他心灵深处。他学潘先生学得好,师意不师迹,重风骨神韵,故入其门而不为所囿。

  他的花鸟画气韵生动,气象萦回,气格空灵,意境如仙。经营位置,八面出风,错落有致,不落窠臼。他画梅,紧循“稀、老、瘦、含”之梅法,繁中有简,简中有繁,繁而不乱,简而有理,满纸老干虬枝,用笔如铁,圈花蔽叶,相互映掩,姿态万千。小枝宛如钢丝,枯身老木肉含筋骨,神似蟒蛇舞姿。骨法用笔,有笔有墨,笔、墨、彩三管齐下,设骨钩线并举,线味十足,墨趣横生,幽香素心,表现了娴熟的传统功力。

  他写竹立意笔先,然后凝神静气借象达意,手起笔落,或深或浅,随意点缀,笔墨简练,坚挺轩昂,构图空灵,苍劲浑厚,节节生风。

  他笔下的鸟禽,造型准确,左顾右盼,如真如幻,构思巧妙,天趣盎然,引人入胜。其苍鹰图浑厚苍劲,大气磅礴。他综合了鹰、鹫、雕几种凶猛型禽鸟的特点,侧目而视,嘴像利斧,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绘出苍鹰跃跃欲试的气势。 

  2005年,浙江美术界隆重纪念潘韵诞辰一百周年,为深切怀念恩师,潘复兴创作长卷《苍松涌泉图》,用坚劲沉着的线条,枝枝如铁,盘根石畔,古干槎牙,神清骨峭,秦风汉雨,虬干龙鳞,气韵天成,真是“树如屈铁山画沙,笔能扛鼎腾龙蛇”。中国美院教授、著名画家徐家昌读后心生感慨,提笔挥毫写道:“老根盘曲龙蛇态,深谷轰鸣飞瀑声,气象万千胸臆出,兴来落笔往纵横”。极赞潘复兴勤学不辍,画艺精湛,心手相应,神与物游,直抒胸臆,气象万千,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

  书画之于潘复兴已不是名利之工具,纯粹兴趣使然。他现虽已年及七旬,仍日日研习不弃,或伏案、或远游,心仪前贤,坐究四荒,更兼日日三省,检点笔墨,从不敷衍。

  笔墨的至境是内美,画事即是内美的外化,须有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四者兼备,不可有高低先后,潘复兴深知中国画的玄奥所在,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他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期望着他的自我超越。期待着他有更多的精品佳作面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第一版
   第02版:第二版
   第03版:第三版
   第04版:第四版
气象万千胸臆出
先烈之血 主义之花
杭高人第三版03气象万千胸臆出 2013-04-28 2 2013年04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