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学生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5月30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 学校不应“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应“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好的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是“私人订制”的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二中不仅可以培养尖端学生,对常态生也有独到的教育方法。 杭州第二中学(东河校区)坐落于杭州建国中路,是杭州二中的老校区,也是杭州二中教育集团化过程中诞生的第一个“分校”。与滨江校区的生源不同,东河校区的老师们面对的更多的是常态生。5月14日,叶翠微校长与初三家长畅谈他眼中的常态生培养。让我们一起听听他的解读。
教育,贵在心
叶翠微

  我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教育?就像我们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的,面对教育,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在谈教育的时候,应该首先有这么几个基本概念:第一,人是有差异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智能优势和学习行为上。一个理智的老师,一个理智的学校,一个理智的家长,应该正确面对孩子的差异,把孩子的优势彰显出来,同时尽量读懂他的短板。第二,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温度的。人性的温度需要我们家长、老师、学校、社会来共同给予的。第三,学校不是万能的。对待学校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家长要选择能够平静的面对孩子,创造适合孩子教育的学校。 

  审视这几年的东河校区,观察老师们面对学生时践行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我反而要对东河校区的同事行注目礼,他们没有因为孩子的中考成绩一般,或者说孩子在初中阶段成绩一般,就灰心丧气。他们不问学生的来处,而是问学生有怎样的诉求。 

  教育就应该是像习近平总书记讲得一样:爱是教育的本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二中,我们遵循爱的教育,教育,贵在“心”。没有心灵的碰撞,没有用心的付出,就不可能有真正爱的教育。我们东河校区的老师,一直在行动,爱在哪里,心就在那里。心在哪里,教育就在哪里。那么,我们的心在哪里呢? 

  1.心在“善”。教育的本质是爱,爱的本质就是善良,要有善根。这几年我们送出一批又一批的同学,比如一位多年前毕业,而今在上海电力公司工作的学生,对母校的老师的“善“有着切身的体会,她在信中这样说道:“余年少时,自诩文青翘楚,凡事通而不精、杂而不专。值癸未年秋之际而入二中东河校区求学,遇吾师郑路稼,方收心而专攻术业,其心躁也,可见一斑。观其学,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之表面文章耳。时有不屑,亦觉学之无用。幸得先生点拨‘夫有大志者,皆心静而情专,从始而终也’余未弃之而后快,始悟求学之妙趣在于心也,非解题也;读书为构建世界观也,非成绩也。而今回首当年,感激之情,实难言表。匆匆三年一过,余自觉学有所成,以区区六百分入上海电力学院深造,经此一别,便是十载春秋。”在我们二中,尤其在我们东河校区,我们倡导“四不主义”:不惟学生背景;不惟学生成绩;不惟学生亲疏;不惟学生长相。老师们的骨子里仍然有着一份知识分子的清高——看重平等,看重学生的真实。这就是二中之“善”。 

  2.心在“慢”。在面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时,并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要贴着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温度,这样才是最好。现在就读于东河校区506班的周玥宁。写下了最真切真实的感受:“高中两年,陪伴我们最多的除了同学、父母,就是老师。我的数学成绩并不好,所以分班时很幸运能继续分在詹爽姿老师班上。詹爽姿老师被我们学生称作“女神”,她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为我讲解不懂的难题,她会因为批卷直到放学后还没回家,她会为了给学生答题匆匆挂断女儿的电话(她每次和女儿通话时,声音满是温柔)。有段时间,我的座位在最后一排,经常因为反光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她每每看到我们伸长脖子,就会把黑板移到中间,让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每张卷子她都会写详细的解释,把她的解题过程呈现给我们。每天中午,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她的办公室,不懂的地方,她总会慢慢地、不厌其烦的讲解着,因为她,我开始越来越喜欢数学,现在也会积极去问数学问题。真的很幸运,能遇见您!”文火慢熬出靓汤。一碗好的汤,不是急火攻出来的,而是慢慢熬,慢慢炖的,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在二中讲两句话:一是青春不怕慢,我们的教育要按着孩子的节奏,慢慢地,有条不紊的,我们会有意外的收获;二是成长不避挫折。青春的旅途中,只要孩子参与,勇敢的面对,即便有挫折有失败有起伏,也都是一笔笔珍贵的财富,是一件终身受益的最有意义的事。 

  3.心在“适”,就是怎样让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2015届毕业生梅杨杰,现在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他在二中学习的三年,感受颇深:“3年前经过了中考的洗礼,想着那六月离别的感伤,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新高一,心里多了一丝惆怅和迷茫。3年过去了,当高中生涯真正结束时,我才能深深的体会到在我所有妄想重来的日子是如此纯净高贵,美不胜收,终生难忘。我以中考459分,仅仅高于最低录取线455分4分的成绩进入东河校区,三年后,我以高考总分680分,浙江省排名4000名的成绩走出这个校园,增量明显,这才是我们所应该信赖的学校。” 

  一个好的学校,不仅是让好的学生更出色,更是可以让像我这样成绩原本一般的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大的突破。能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和快乐,并且能将这份快乐一直延续下去。” 

  我们老师给了他一个能够走进他心灵世界的,贴近他的思维发展水平的教育,由此引发了他的显著性的成长。在二中,在东河校区,这不是个例。 

  我们在教育中注重两点,一是走近最近发展区。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有趣的,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二是要做到切适的才是好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做到的是了解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不要证明自己是第一,而要证明自己是唯一。 

  4.心在“伴”,教育在于陪伴,在于守护。现在就读于中南财经大学的学生易立,在二中东河的三年,易立是二中人皆知的体育明星——国家二级运动员。曾一举打破了学校4项校记录。但易立的文化课成绩犹如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高一时,易立文化课名列二中前150名,然而,高二时,由于在体校训练时腿部严重受伤,易立的文化课滑到400多名。在高二、高三漫长的学习低谷中,易立在治疗腿部的伤痛外,班主任周育卯老师,年级组长张雅琴老师,数学张惠峰老师等利用课余时间,无私地轮番给易立补课,方校长也给了她积极的支持和鼓励,月月如此。易立通过自己的毅力和拼搏,在学校和老师的陪伴下,走出了低谷,在高考中,一举获得了670的高分,考入属于211和985的中南财经大学。 

  对于陪伴,我们有这样的理解:学校就是一个家,是一个亲情浓浓的家,家是港湾,家是陪伴,家是守望,家是每一个学生心灵的栖息地。在我们这个校园,你经意或者不经意间,就能感觉到一种温暖,一种老师对学生的弥漫在身心的爱,这份爱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流淌,跟随着每一个学生。 

  5.心在“常”。我们的教育:一要做常人的事。二是要做常做的事。我们越是给孩子常态的教育,就越能给孩子好的、最真实的教育,进而去成就孩子平常却不平凡的人生。 

  我们的一个家长朋友是这样刻画他眼中的老师的:没有亮丽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我们依然会有一种感动,为那平时中的温暖,为那平淡中的坚守,为那平和中的智慧,更为那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的爱。记得那次考试孩子的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考得并不理想,回到家后愁容满面。尽管心中着急,但我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并尝试鼓舞孩子,帮助他尽快恢复信心,重振旗鼓。可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时,班主任唐芳颖老师的一通电话犹如雪中送炭,抚慰了我们母子焦躁不安的心。唐老师首先向我了解了孩子此阶段在家的学习表现,并且千叮咛万嘱咐关照我千万别盲目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同时还给我提供了一系列帮助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其实对孩子来讲,这一切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常态。常态表现出的也是常理,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学校,一个真正能够去面对教育的老师,就是要学会怎样面对常态生,面对学生学习的常态,让学生在常态中变得不寻常。 

  这就是二中坚守的教育,教育要有爱,要贵在心,心在“善”,心在“慢”,心在“适”,心在“伴”,心在“常”,一个学校,一个老师,只要能做到这些,我想,这就是真正的教育了。

  █吴燕军 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教师风采
   第03版:学生天地
   第04版:学生园地
教育,贵在心
耄耊老人的拳拳“桑梓心”
满江红·观胜利日阅兵有感
蝶恋花·旭明
点绛唇·楼兰泊
杭州二中学生天地03教育,贵在心 2016-05-30 2 2016年05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