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黑字、一部部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籍像是一片悠悠的蓝天,让我仰着脑袋渴望飞翔。每读上一部触及灵魂的书籍便能让我的天空扩大一里,让我的心越发强大。
我心目中的图书是拥有生命的,它们的灵魂能够与你共鸣,并诉说着能够令你为之哭、为之笑、为之触动心弦的故事。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莫名的悸动,像是浪花拍打着海岩,每一拍都与你的心跳相契合,仿佛你的生命已经与之融合。化身千万藏在书中的每个字符,源自灵魂的呐喊竟是那么清晰与真切,拨开层层迷雾,我能够看见文人一笔一画中所包含的人生百态。
文人墨客将生命揉和在他们的书中,让他们的灵魂随着这些著作流传于世。其中,便以曹雪芹著《红楼》最为著名。“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以血泪铸就的旷世经典令多少人为之倾倒。自有《红楼梦》以来便有了以品读、研究它为目的的红学。二百多年来,多少文人学者将这部传世之作一读再读。这哪里还是一部书啊,这已经是一个传奇、一个生命!
我最初读《红楼梦》是在初中,一个略显稚嫩的年纪。当时的我看到的还是故事,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一个个人物或是浓墨重彩地登场、或是默默低调地过场,跌宕起伏,酣畅淋漓。我关注着他们的恩怨情仇,煞是好看。曾为黛玉寄人篱下的凄惨身世和她惨淡离世的结局而潸然泪下,也曾以那魔胎孽障的贾宝玉为榜样,不愿理会世俗,逍遥自在就好。想起当时不愿写作业、抱着厚厚一本《红楼梦》痴迷神往的样子,回味起那种大快朵颐的满足感,要是被大人看见了,指不定说这小孩儿魔障了呢!读完《红楼》好些天缓不过神来,一直在为那些个人儿惆怅感伤。就其故事性而言,《红楼梦》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荣辱极为真实传神地铺展在我们的眼前,仿佛我们就是那一双上帝之眼,真真切切地看着那女娲留下的顽石,从偏僻性乖张到光头赤足,消失在茫茫白雪之中。“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美啊,从人到物,从言语到诗词,这一切统统美得让人心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悲啊,宝黛之恋令人心碎,有情人难成眷属,豪富人家破人亡,都是这些痴儿导演着一幕幕人间惨剧。五六年的时光,脑海中对初读《红楼梦》的印象就是两个字,美与悲。《红楼梦》以其极具生命力的语言将优美与悲情的种子种在了少年懵懂的心扉。
第二次较有体悟的阅读是初三毕业的那个暑假。再读红楼,满脑子都是大观园的尔虞我诈与人情复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此曲《聪明累》,是王熙凤机关算尽,最终害人害己的真实写照。但她仅仅是大观园这个微型社会的一部分,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而《红楼梦》中的女人又何止三个,三百个都不止。上到贾母夫人小姐,下至一众丫鬟,多少女人!而这些女人顶起了《红楼梦》的大半个天,也正是这些风格迥异的女子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大堆女子与若干男子的故事是整个封建王朝的缩影,是曹雪芹想要讽刺的现实——封建制度的腐朽,生活的无可奈何等等,而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一切美好在那个时代都只是镜花水月,一朝荣华转瞬枯。
高中时期又读了一遍红楼梦,这次阅读让我真真正正爱上它,爱上了那样的悲情与那样的无奈。“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次的《红楼梦》令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厚厚的一本书道尽了曹雪芹的心声,是他心灵的呐喊,生命的延续。一曲《好了歌》将世人对功名、财富、爱情、儿孙的放不下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他却是在展现他的生命,将他的一切苦痛折磨全部写入这部书中,他用自己的血泪赋予了《红楼梦》灵魂,让它成为了一本活着的书,生命之书。曹雪芹将自己都放在了书中,那里有他对封建制度的不满、人生境遇的起伏、抱负无处施展的无奈……人世辛酸,曹雪芹至少经历的大半,而他又将一切情悲心伤统统凝练成墨,于是乎,书中无他可又处处是他。划过字里行间的笔墨,我来不及思索便已悲伤逆流。我能够感觉得到这本书的生命,它的心脏在我的脑海中跳动,泵着的不是血而是深深的苦痛,它从二百多年前的清朝而来跳动着它主人的脉搏,展现着主人的灵魂。曹雪芹死了,而《红楼梦》代替他活了下来。
正如诗人蒋捷感叹的那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对《红楼梦》的认知也在一步步加深。从最初的故事,到讽刺文,再到曹雪芹生命的延续,对图书的生命也理解得越发透彻。我曾对一部分书籍作出这样的评价:看过就像是没看过,也就是说这类书籍缺乏思想,没有灵魂与生命。而那些让我忍不住一读再读的书都是好书,它们能够进入我的生命,像一颗颗种子会随着时间的历练而生根发芽,最后长成大树为我生命的空气净化洗尘。“畅游书乡千万年,但得一瓣心香”,在悠悠岁月里,我愿与滋养我心灵的生命之书脉脉含情,相看两不厌,且读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