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获奖,还是获奖!
2011年是戴希校友的大奖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求是杰出科学家集体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连续三个奖项是对这位低调个性、才华横溢的杭高人的最佳诠释。
据人民日报消息,2011年6月17日,首届中国科学院人才发展主题活动日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等院领导对一批优秀科技人才进行颁奖表彰。其中,杭高1989届校友、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戴希研究员荣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戴希校友长期从事凝聚态理论和计算领域研究工作,取得过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结合动力学平均场预言了钚的声子谱;提出并发展了LDA十Gutzwi11er方法并应用于铁基超导体的电子结构研究;预言了一系列三维拓扑绝缘体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着量子化的反常霍尔效应等。
戴希校友从杭高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材料系,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5年的6年间,先后在香港、美国等国的多个高等研究机构工作。长期从事强关联理论及计算方面的研究工作。2005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1.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第一性原理结合动力学平均场研究。2.动力学平均场在强关联玻色子、量子自旋体系中的应用。3.高温超导电性的理论研究等。(详细可参见中科院资料:httP://w1s.iPhy.ac.cn/njt/xueshu_detai1.asPid=575)
又据人民网天津2011年9月21日电“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天津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主持颁发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和“杰出科学成就集体奖”。张守晟教授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戴希等7位教授获“求是杰出科学家集体奖”。
2006年,张守晟小组通过理论为分析预言了在量子结构中通过调节智能一体化孔的厚度,有可能实现二维突破绝缘体。来自中科院物理所的方忠、戴希、张海军等人组成的团队,和张守晟小组合作,在理论上预言和三种能机在有可能实现室温低能耗电子器件的第二代三维突破绝缘体,并很快在试验上得到了非常纯净的高品样品。清华大学物理系的贾金峰等人组成的团队和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马旭村领导的研究所合作,在三维突破绝缘体,突破绝缘体材料制作方面取得进展。
另据《中国青年报》2011年12月15日电,中国科协会员日暨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出席会议并为获奖者颁奖,韩启德发表致辞。
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共有211个单位推荐了730名候选人,经评审、公示、审批,来自中科院物理所的戴希等100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的“中国青年科技奖”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每届获奖者不超过100人。该奖前身为1987年由钱学森、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提议设立的“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1994年更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奖”。
此前,“中国青年科技奖”已评选表彰11届,共有1098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1个集体获奖。获奖者分布在理、工、农、医等各个学科领域和科研、开发、生产各条战线,绝大部分已成长为各个学科和技术领域带头人,其中,26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30多人担任大学校长、副校长,80多人担任科研院所负责人,20多人在国际科技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