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31日中午12时55分,丁舒珊(2007届校友)在一张星图上发现了一颗近地小行星。两个小时后,美国专家发来了祝贺信,这一近地小行星获得了FMO项目组的内部临时编号SW40QY。丁舒珊也成为世界上第二位、中国第一位发现近地小行星的女天文爱好者。
2005年9月1日,今日早报独家刊登《17岁女孩发现小行星》报道后,引起了全国各地媒体乃至海外媒体的纷纷转载。各路媒体记者竞相赶到杭州采访小行星女孩,一度在杭城激起一股天文热。这个17岁的女孩在一夜之间像星星一样闪耀全国甚至全世界,她被喜爱她的人们亲切地称为“小行星女孩”。本报的这篇新闻报道也获得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17岁的花季,她发现了一颗近地小行星(FMO),并成为我国首位FMO女发现者;7年后的现在,她已是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一位在读研究生,品学兼优。
荏苒的7年光阴后,我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她却仍是那位对未来充满梦想的单纯女孩——只是,她的梦想,已从当年想做天文学家,变成想做一名杰出记者。
她叫丁舒珊。洁白的皮肤,端正的五官,说话时眉宇间常带微笑,就像杭州弄堂里一位温婉而真诚的邻家女孩。
17岁时的意外发现,让丁舒珊早早地出了名。各地各省乃至国外赶来的新闻媒体记者,长枪短炮,前后夹击,镁光灯齐闪。但是,丁舒珊并没有感到出名的愉悦,反倒是各地乃至海外纷至沓来的记者让她有点不胜其扰。她内心其实很低调,只想过与其他同龄女孩一样的普通生活。
那段时间,我从她的老师口中知道小姑娘的烦恼,作为最早报道丁舒珊的记者,我一度心怀歉意。
2007年,丁舒珊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摄影专业。听到消息后,我跟很多关注她的人一样,有些诧异,也有些感叹。而中国天文台首席科学家胡景耀老师却高兴地说,这是一件好事情,中国以后会多一位非常出色的科普记者。
2010年,我赴北京采访全国两会时,邂逅在京求学的丁舒珊。此时,丁舒珊已留起了飘飘长发,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她乐滋滋地告诉我:在大学里,同学们都不认为我跟其他女孩有什么不一样,都把我当成“自己人”。于是,我心释然。
而她的成绩,也跟她的人一样漂亮。大学本科4年,多次拿过奖学金。2011年9月,凭借优异的成绩,丁舒珊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新闻学研究生。
听到有关她的各种好消息,我总是由衷的高兴,希望她的人生道路精彩纷呈不同凡响。
近日,我又通过QQ,联系上这位曾因发现近地小行星而轰动中国的女孩。她正在台湾一家电视台实习。她告诉我,实习中亲眼目睹,原来新闻工作者们非常辛苦。比如,台湾这家电视台的一位编辑,因为节目结束得晚,每天晚上7点后才能去学校接儿子回家吃饭。而一旦大台风到来时,台湾各行各业一般会放台风假。但是,只有新闻工作者要照常上班忙碌。
“实习这段时间,我觉得记者特别伟大。”丁舒珊告诉我。明年6月丁舒珊将毕业。
“如果能做科普记者当然是最好的啦!”停了一会儿,她又对我说:“其实,我偷偷告诉你,特别想去少儿频道……”
这个可爱的小妹,对未来总有着清晰的目标。
(来源:今日早报20121012B13版记者洪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