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第二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兰娟:从“赤脚医生”到院士(2)

李兰娟校友在讲解四抗二平衡救治法

李兰娟(左1)启动“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

  敲开医学殿堂大门 

  “与同龄人比,我是幸运的。1970年,我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能获得第二次读书的机会,是因为李兰娟付出了比同龄人多得多的努力。因为成绩优异,李兰娟大学毕业后留校,被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苦于治疗方法有限,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有个20多岁的年轻人进院不到10天,黄疸迅速上升,消化道出血,昏迷,没小便,人很快没了。”李兰娟说,“当初,我们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 

  不久,又一位重症肝炎病人因为消化道大出血,离世时浑身血淋淋的,连家属都不敢接近。李兰娟为病人擦洗身体,穿好寿衣,在胸前别好记录纸。在帮忙搬运遗体时,她的手指不小心被别针戳破了。李兰娟迅速将血挤掉,将遗体送入太平间后,再给自己打预防针。“我没有治好他,得让他一路走好。”回忆往事,李兰娟语气仍很沉痛。 

  不甘心的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肝炎治疗这一难题中。经过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Li-ALS研究获1997年及2006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中国高校科技二等奖。此后,她还将Li-ALS应用于肝移植围手术期,为肝移植创造了时机和条件,有效减轻了术后排异反应,为肝移植前、后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从此,李兰娟声震全国,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从2001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最好的结果。”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李兰娟还在肝病微生态和感染微生态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首次揭示肝病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她提出B/E值为肠道定植抗力的新指标,为肠道微生态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她对感染和细菌耐药做了深入研究,创建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主编了中国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用微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改变更新了抗感染策略,提出由纯粹“杀菌”转向“杀菌同时需促菌”的感染微生态治疗新观念。“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和应用研究”项目先后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设“树兰基金”奖励青年人才 

  一路走来,李兰娟深知,一个想要拥有健康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医学之林的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优势,必须拥有一大批医学名家大师。因此,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临床、科学、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尽心竭力,对年轻人才予以提携和帮助。 

  为了推动中国医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育,2012年5月25日,李兰娟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资,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以奖励和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为了确保评选的公平、公开和公正,李兰娟夫妇委托中华医学会成立评审专家库,参照国际惯例组织评审,对“树兰医学奖”的候选人进行审核、初评、终评和颁奖。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救治H7N9患者 

  前不久,H7N9禽流感肆虐时,李兰娟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应急指挥办专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H7N9禽流感病毒是个新面孔,但与病毒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兰娟并不慌。 

  李兰娟工作所在的浙大一院,共收治了40例H7N9禽流感患者,收治人数排全国第一。如何让病人度过危险期?李兰娟想到了自己创建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当用于肝功能衰竭患者身上时,可以暂时替代肝功能。于是,在H7N9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连呼吸机都不能维持氧气供应的情况下,李兰娟创造性地应用人工肝技术清除了患者体内堆积的炎症因子,抑制了炎症反应,让重症患者渡过器官功能衰竭的难关。 

  李兰娟团队针对患者出现的重症肺炎、“细胞因子风暴”现象、多器官衰竭等,首创了“四抗二平衡”治疗策略,即“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和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微生态平衡”。当这一疗法应用于浙大一院收治的38例H7N9重症患者时,病死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4月初以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卫计委及来自上海、北京、江苏、安徽、天津等医疗单位的专家纷纷到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交流禽流感防控工作。

  撰写论文为全球认识H7N9提供支持 

  在H7N9禽流感显现初期,李兰娟团队联合香港大学就对浙江省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重症病例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从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临床诊断、救治技术、治疗和预后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撰写的论文《人类感染活禽市场来源的新发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临床分析和病毒基因组特征》于2013年4月26日在世界著名医学期刊《TheLancet(柳叶刀)》第一时间在线发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MarionKooPmans(马里昂·库普曼斯)教授认为,这一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人感染H7N9病毒与活禽市场鸡分离的病毒高度同源(同源性超过99.4%),证明活禽市场是人类感染H7N9的主要源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H7N9病毒复制系统的重要基因出现突变,包括PB2AsP701Asn(与哺乳动物适应性有关),该突变使病毒更容易感染哺乳动物;首次发现H7N9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有类似SARS病毒感染的细胞因子风暴,而轻症患者无此现象”。 

  在H7N9禽流感病例数逐日增多、病死率快速攀升之时,李兰娟团队及时联合全国7个省市30家医疗机构,对中国早期11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人的人口学特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变化和自然病程等临床特征进行了系统性描述及分析研究。5月22日,研究论文《111例H7N9流感病毒感染病人的临床特征》在国际顶级期刊《The New Eng1and Journa1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头条在线发表。这一论文总结了全国临床诊治研究成果和经验,是中国临床学者联手为全球认识H7N9流感的发病规律、建立规范的诊疗体系提供的重要支持。

  SARS十年,“零严重后遗症”

  说起如今的沉着应对,李兰娟回忆起十年前的SARS(“非典”)。当时,她是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在浙江出现SARS病例的当天,早上5点,浙江省卫生厅即向社会公布了这一消息。当晚,杭州对密切接触病人的1000多人进行了就地隔离。李兰娟说,一时间隔离这么多人,社会上有些不同看法,“但我坚持这么做,因为根据传染病法,SARS这样达到甲类传染病程度的病种是可以隔离的”。事后证明,这是必须做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由于早期传染源得到很好的控制,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的病例,这一经验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专门进行了报道。

  在浙江发现首名SARS病例的48小时内,李兰娟率攻关小组检获了病人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最终成功培养和分离出SARS病毒,完成全基因序列测定,研制出特异性检测SARS病毒基因的实时荧光核酸扩增诊断试剂并获发明专利,还出版了《非典型肺炎》专著。

  今年恰逢SARS十周年,曾在浙江治疗的SARS病人,没有一人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遗症。“我们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都十分注意,只在关键时刻进行合理应用。”李兰娟说。 

  低调的“铁人”

  曾有媒体记者称李兰娟为“铁人”,他记录道:4月8日晚8点半,刚刚开完重要会议的李兰娟接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领导电话,说镇江一位H7N9危重病人是怀孕五个月的孕妇,需要李兰娟去急会诊。李兰娟带领专家组立即出发,赶到那儿已近凌晨1点。在详细检查了病人情况后,李兰娟针对患者病情给当地医生介绍了“四抗二平衡”治疗原则,让他们按照方案治疗。会诊结束她立刻赶回杭州,此时已是早上6点多。小憩了1个多小时,上午8时李兰娟又出现在会议室…… 

  当卫生厅长时力推“数字卫生”

  李兰娟始终认为,农民的健康对国家的稳定很重要。在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期间,她在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中,重点抓了三件事:一是每两年为农民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让医院闲置的X光机、B超机等运转起来,病人病情得以早发现,医疗费用也在无形中降低了。二是全面推进浙江的合作医疗,当时每人每年40元,病人选择在社区看病,可以报销50%,让社区医生接触更多的病人,医疗技术能得到提升,农民健康也有保障。三是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当年村民每人每年支出15元,可以享受责任医生免费上门服务4次,包括三大方面12项公共卫生服务,该项目正在全国推广。除了农民健康工程,李兰娟团队还推进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社区健康促进工程、科教兴卫工程、强院工程和中医药攀登工程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第一版
   第02版:第二版
   第03版:第三版
   第04版:第四版
祝贺校友李兰娟院士领衔成功研发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
李兰娟:从“赤脚医生”到院士(2)
我校20l2届毕业生姜动被聘为杭州市“青年人才大使”
祝贺俞皓校友获得新加坡总统科技奖
杭高人第二版02李兰娟:从“赤脚医生”到院士(2) 2013-10-31 2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