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央行紧急叫停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这将最近火遍大江南北的互联网金融的另一面——监管问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目前互联网金融中最火的莫过于“余额宝”。其实质是将客户的闲散资金投入货币基金,因其收益高、门槛低、交易便利,半年来成长迅速,规模已突破四千亿。当然,二维码支付等其他业务也早已在生活中有所运用。长期看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空间绝不容小觑,但目前一个关键变量就是监管层的态度,来自政策面的任何风吹草动对于这一概念来说都将是毁灭性的。好在两会期间政策面暖风频吹,央行行长明确表示不会取缔余额宝,“互联网金融”一词还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看起来最高层对这一金融创新并不反感,股市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
但之后的一周互联网金融板块可谓坐上了过山车。先是前文提到的央行紧急叫停了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当天中信银行即大跌超过8%。随后舆论风向大变,为马云叫好的声音渐消,要求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声音成为了主流。央行随后发布“限额令”意见稿,企图切断余额宝的资金来源。3月19日,央行一位司长直接撰文提出“余额宝的收益不该这么高”,并建议将余额宝纳入存款准备金的范围。多重打击下,市场对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多了一份担忧。同时,这些政策也引来了网友的一片声讨。
监管层为资金安全考虑也好,偏袒银行银联也罢,在我看来,政策的制定都必须考虑到普通民众的诉求。特别是对于一个前途一片光明的新兴领域,这样密集的“围堵”可能并非上策。自余额宝出现来,银行的压力剧增,这对于推动集中度相对较高的金融业绝对是一件有历史意义的事件。银行面对大额的存款流出,并不应该仅依靠“央妈”的保护,反而应该从自身出发推动业务创新,“抢回”存款。更何况已被半路截杀的第三方支付、虚拟信用卡等还并未完全推广,就因为会冲击银联和国有大行的地位,被早早地扼杀在摇篮中。这样的监管方式并不符合金融业市场化改革的大趋势,反而会将难得出现的金融创新苗子扑灭,也会浇灭民企进入金融业的热情。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监管层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良苦用心,也不能否定互联网金融在技术上可能存在漏洞。但我也希望看到互联网金融能在市场经济中良性发展,更好地推动金融业务的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